✦ 不代表,只是靠近
越南裔導演鄭明河(Trinh T. Minh-ha)在談論紀錄片倫理時,曾提出「逼近的談論(speaking nearby)」概念——一種刻意不佔據主導、不代表他人發聲的靠近。她提醒,即便你已非常靠近受訪者,也必須意識到你與他們之間的斷裂,不該逾越、不該取代。這種懸置意義、創造空缺的態度,讓我們試著想像:「如果聽眾不是外部的觀看者,而是事件中那個沉默、失語的人呢?」
因此,《聲臨其境》的聆聽設計,從一開始就不是「講給你聽」,而是「邀請你在場」——你成為那個在場、卻失聲的人,成為所有對話的方向、情緒的回音。故事圍繞著你展開,卻不為你說出結論。因為,故事的完成,不是靠我們說了什麼,而是你聽見了什麼。
✦ 建構「消失的主體」
依照羅蘭巴特的理論,文學是所有主體進入後即會佚失的中性體、複合體與間接體,是讓所有身分認同消失的圈套,只是以書寫的那句身體的身分認同做為開端。那麼或許,我們不該急著定義「你是誰」,而應該讓你在劇場中,逐步消融、鬆動、重構那個「你」。
你是誰?是台灣芭比工廠裡的年輕女工?是伊朗想成為記者的少女?是美國博覽會裡的籠中少年?還是香港海上一家越南難民?「你」沒有台詞,卻有聲音的流向。「你」沒有發言權,卻是所有敘事的核心。
這樣的設計,不只是敘事手法的嘗試,也是一種倫理的選擇——我們不為角色發聲,而是讓你靠近。記者出身的金其琪在《流離之書》中曾寫道:「用文字還原世界本身的混沌,這比還原清楚艱難多了。」我們讓角色說話,卻不保證他們說的都是真相。歷史是碎裂的、記憶是主觀的、情感是矛盾的,我們試圖呈現這些聲音彼此交纏的殘響。
這樣的殘響不見得悅耳,這樣的感知是有重量的,我們無法保證你會因此療癒。有些話語,即使符合事實,本身卻源於不正義的歷史。我們無意洗白那些故事,也不以創作為名去安慰現實。我們保留了混沌與模糊,邀請你靠近,由你選擇是否進入——或保持距離。
聲臨其境各集列表:
✦ 用聲音保留空間
「聲音」有獨特的魅力,它無法被完全視覺化,無法被徹底掌控,總是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產生迴響。我們選擇聲音而不是影像作為媒介,其實是在邀請聽眾的想像力成為故事的共同創作者。
每個人聽見的《聲臨其境》都將不同,因為每個人的經驗都影響著他的理解。這不是缺陷,而是一種力量。它確保了沒有任何一種詮釋能壟斷意義,沒有任何一個聲音能夠宣稱絕對的權威。
我們承認敘事的侷限,也承認再現的不可能,但正是在這些承認中,我們推出了《聲臨其境》:不是替他人發言,而是為聲音留下可被聽見的空間;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邀請你,用自己的方式靠近、感受、記得。
我們選擇不為角色代言,而是邀請你靠近。
我們選擇不提供結論,而是留下空間。
那個空間,留給你填補。
在聆聽中,你將不再只是聽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