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聯手拋出一份「結束加薩戰爭」的計畫,要求哈瑪斯(Hamas)解除武裝並退出治理,加薩則由國際維和部隊接管安全。試圖為加薩戰火劃下句點。但這份協議並未邀請哈瑪斯加入談判桌,內容也未提及巴勒斯坦建國,條件對哈瑪斯極為不利,外界普遍認為難以獲得其接受。
此外,納坦雅胡的演說也在聯合國大會上掀起激烈交鋒,暴露出以色列日益加深的外交孤立。同時,美國國內民意也出現罕見反轉——自1998年以來,首次有更多美國人同情巴勒斯坦而非以色列。
川普與納坦雅胡的「加薩計畫」
加薩戰火延燒至今,全球國際社會都在尋找終戰之路。本周,川普與內塔尼亞胡在白宮同台,聯合宣布「推進中東和平的重要一步」的「結束加薩戰爭」計畫,核心訴求非常明確:要求哈瑪斯全面解除武裝、退出加薩治理,並將戰後重建交由國際與巴勒斯坦技術官僚主導,要求哈瑪斯立即接受此計畫,否則以色列將獲得美國「全力支持」以軍事方式徹底消滅哈瑪斯。
這份協議內容涵蓋的範圍廣泛,從停火、人質交換到戰後治理,每個環節都有具體安排。根據川普與內塔尼亞胡的構想,以色列將分階段從加薩撤軍,首先等待所有人質(包含生還者與遺體)被交還,之後在國際維和部隊進駐後,再進一步撤出。不過,以色列將保留一個「安全緩衝區」,長期駐守在加薩境內邊界。
作為交換,以色列需在72小時內釋放250名無期徒刑囚犯,以及1700名自2023年10月7日後被拘留的加薩人;作為交換,哈瑪斯需歸還所有人質包含遺體。若哈瑪斯成員交出武器並承諾和平共處,可獲得特赦;若他們選擇離開加薩,也能提供安全通道。根據協議內容「沒有人會被迫離開加薩,那些希望離開的人將自由地離去,也自由地回來。我們鼓勵人們留下,並為他們提供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加薩的機會。」
從停火到治理 和平委員會將由川普擔任主席
這份「結束加薩戰爭」計畫的核心在於:加薩不會成為驅逐巴勒斯坦人的舞台,也不會被納入以色列的領土,該計畫提出一項由阿拉伯與穆斯林國家組成的國際維和部隊進駐,協助重建並最終交還自治權給巴勒斯坦人。
此外,計畫明確排除了哈瑪斯在加薩的任何政治角色,要求其解除所有軍事基礎設施,並接受第三方監督下進行非軍事化程序,包括解除武裝程序,將武器永久性地停止使用等,「哈馬斯和其他派別同意不以任何形式直接、間接或以其他方式參與加薩的治理。所有軍事、恐怖和進攻性基礎設施,包括隧道和武器生產設施,將被摧毀且不得重建。」
此外,人道與加薩重建援助會大量開放,讓國際援助得以進入,重建基礎設施與醫療設施。拉法口岸開放,援助分配交由聯合國等組織執行。
至於加薩的治理與重建,根據協議內容,加薩將由一個技術官僚、非政治性的巴勒斯坦委員會實施臨時過渡治理,該委員會負責為加薩人民提供日常的公共服務和市政管理;委員會將由合格的巴勒斯坦人和國際專家組成,並由一個新的國際過渡機構,即「和平委員會」(Board of Peace)進行監督和監察。該委員會將由川普總統擔任主席,其他成員和國家元首(包括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將稍後宣布。安全安排最為嚴格:所有隧道、武器工廠等軍事設施須銷毀,加薩進行全面去軍事化,由國際監察員驗證。「國際穩定部隊」將立即進駐,協助巴勒斯坦警察維持秩序並防止走私。以軍則在邊境維持安全帶,直至威脅解除。
承認「建國是巴勒斯坦人民的願望」
至於巴勒斯坦的自決與政治藍圖,該協議僅承認「建國是巴勒斯坦人民的願望」,並指在加薩重建後、自治政府完成改革計畫,並達成「最終可能具備條件」,才可能出現「可信的建國路徑」。
最後再次重申:「美國將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建立對話,以和平與繁榮共存的政治願景達成一致。」
納坦雅胡說得很直白:「這(協議)可以用簡單方式解決,也可以用艱難方式,但必須完成。」川普則警告,若哈瑪斯拒絕,以色列將獲得美方「全力支持」徹底殲滅該組織。
協議背後的缺席者
但問題是——不論是巴勒斯坦或是哈瑪斯都沒有參與這場計畫的制定。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據消息人士透露,卡達(Qatar)總理與埃及情報首長已將計畫轉交給哈瑪斯談判代表,哈瑪斯承諾將「善意審視」並回應。但由於計畫要求哈瑪斯放棄武裝、退出治理,幾乎觸及其核心立場,外界普遍認為接受可能性極低。
納坦雅胡聯合國演說 稀落掌聲、代表離席抗議
9月底,納坦雅胡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說,進一步凸顯以色列的外交孤立。他直接點名譴責法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承認巴勒斯坦國,直言這向巴勒斯坦人傳達了「謀殺猶太人能換取國家」的訊號,稱這是一個「恥辱印記」。現場場面相當尷尬,演說開始前就有數十名代表集體離席抗議,但也有人為其發言起立鼓掌。同一時間,紐約街頭有數千名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者堵塞交通。
納坦雅胡不改強硬姿態:「當局勢艱難時,許多國家屈服於帶有偏見的媒體、激進伊斯蘭選民與反猶暴民。」他還強調,許多公開譴責以色列的領袖私下卻感謝以方情報協助阻止恐攻。對於國際刑事法院對納坦雅胡所發出戰爭罪逮捕令,他也回應稱「種族滅絕的指控是謊言」。
哈瑪斯隨即發聲明反擊,批評納坦雅胡的演說「充斥謊言與矛盾」,是「企圖為戰爭罪與種族滅絕辯解的絕望」。
愛爾蘭總理馬丁(Micheal Martin)隨後上台,稱以色列在加薩的行為是「對國際規範與法律的全面背棄」。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透過視訊譴責以色列進行「種族滅絕戰爭」,並感謝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重申自治政府願意在戰後治理加薩,但哈瑪斯必須解除武裝、不得參政。
以色列前國防部長甘茨:避免下一個10/7悲劇
面對國際社會對納坦雅胡的強烈批評,以色列前國防部長班尼.甘茨(Benny Gantz)提醒外界不要把這場戰爭視為內塔尼亞胡一人的選擇,事實上,「反對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其實已是以色列跨黨派的國安共識。以色列社會的安全共識,遠比政爭來得深。
9月24日,紐約時報刊登了甘茨專欄評論文章,他指出2005年以色列撤出加薩後,自治政府無力掌控,最終讓哈瑪斯在2007年奪權並壯大軍力,為2023年10月7日的悲劇埋下伏筆。這使得以色列普遍認為,任何自治或建國安排,必須建立在「去極端化改革與打擊恐怖主義」之上。
甘茨也批評國際社會若繞過改革直接承認巴勒斯坦建國,等同於「獎賞恐怖主義」。以色列國會曾以120名議員中的99票通過決議,明確反對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他也不客氣地指出,部分西方領袖嚴重低估威脅,例如西班牙總理桑切斯將以色列處境與歐洲零星恐攻相提並論。在軍事層面,甘茨主張長期維持加薩邊界軍事存在,並控制約旦河谷,避免走私與恐怖滲透。他認為這些並非政治立場,而是防止「下一個10月7日悲劇」的安全必要。
美國人改變心意了?盟友內部的民意轉向
跨過大西洋,美國民眾的立場已經出現分歧。對許多人來說,這不再是遙遠的地緣政治問題,而是人道災難的畫面:死亡的孩子、被戰爭擊毀的建築、持續增加的傷亡人數。
以色列在最重要的盟友——美國——的民意支持正在崩解。根據《紐約時報》與錫耶納學院(Siena University)進行民意調查,這份調查於2025年9月22日至27日進行,針對全美1,313位登記選民,以電話與簡訊進行(99% 使用手機聯絡)。
最新民調指出,美國民眾的態度已出現轉折:過去幾十年來穩固的「親以色列立場」開始鬆動,首次有更多比例的民眾同情巴勒斯坦人,而非以色列。根據調查數據,34%的選民同情以色列,35%同情巴勒斯坦,隨著加薩平民傷亡不斷攀升,愈來愈多美國人認為以色列軍事行動「過頭」,甚至有四成民眾認為以軍「故意殺害加薩平民」。這也是自1998年以來,巴勒斯坦首次獲得更多美國民眾支持。2023年時這個比例還是支持以色列47%、支持巴勒斯坦20%。
這種質疑不只來自年輕世代,連白人、年長、且受過高等教育的民主黨支持者,從原本明顯的親以色列的立場轉向同情巴勒斯坦,推動了民主黨內的快速翻轉:如今民主黨支持巴勒斯坦的比例高達54%,僅13%支持以色列。共和黨則有64%同情以色列,仍大幅領先巴勒斯坦的9%。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許多受訪者提到,最初對以色列的同情在戰爭延長後逐漸動搖:33 歲的民主黨人奧斯汀.穆格爾斯頓(Austin Mugleston)說:「最初我很同情以色列,但現在他們對巴勒斯坦人的打擊太過頭,已經失去平衡。」39 歲的民主黨人香農.凱瑞(Shannon Carey)直言,這場戰爭「不再合理」,更稱其為「種族滅絕」。67 歲的退休民主黨人派蒂.威斯特(Patti West)則說:「我們為什麼還要資助這場永無止境的衝突?」
相比之下,共和黨選民仍大致上還是維持親以色列立場,有七成支持繼續提供援助,並主張戰爭應持續到所有人質獲釋,且有47%的人認為以色列軍方「已經盡力避免平民死亡」;但,與2023年前相比,共和黨對以色列的支持下降了約 12 個百分點。共和黨受訪者也語帶保留的說:部分人雖然支持以色列,但認為美國應減少介入,讓以色列「自己打自己的戰爭」。
以色列自建國以來一直是美國最大受援國,累計獲得數千億美元援助。如今,這份民調顯示,美國社會內部在中東議題上的深刻分歧,也對持續支持以色列的正當性出現前所未有的質疑,讓長年穩固不移的美、以盟友關係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納坦雅胡的內外壓力
納坦雅胡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重申拒絕建立巴勒斯坦國,並誓言將持續加薩戰爭以徹底擊敗哈瑪斯:「我們不會休息,直到人質獲釋,直到哈瑪斯被徹底瓦解。」以色列軍方表示,哈瑪斯僅剩最後殘餘力量困守加薩「我們不會休息,直到人質獲釋,直到哈瑪斯被徹底瓦解。」
但在以色列國內,戰俘、人質家屬與民調顯示「戰爭疲勞」正加大對政府的壓力,右翼聯合政府成員也要求直接吞併約旦河西岸部分或全部領土;在國際上,納坦雅胡正面臨國際刑事法院的戰爭罪指控,此外也有越來越多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令以色列陷入外交孤立。
根據Financial Times報導,9月初納坦雅胡政府對卡達發動轟炸,試圖暗殺哈瑪斯領導層,此舉激怒了卡達。卡達是美國在區域的關鍵夥伴,擁有重要美軍基地,也經常扮演美國與哈瑪斯及塔利班之間的中介角色。這場攻擊影響了以色列與華府之間的默契,也促使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在外交上靠攏卡達,共同對以色列釋放壓力。
歐洲的態度變化更是雪上加霜。9月底,英國與法國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加拿大與澳洲也加入行列。歐盟甚至開始檢視與以色列的貿易合作協議。文化與體育領域也浮現「軟性制裁」:以色列足球隊與音樂人可能被排除於歐洲賽事及歐洲歌唱大賽之外。對許多以色列學術界與商界人士來說,這幾乎是「隱性抵制」的開始。
川普雖承諾「全力支持以色列」,但也劃下紅線:不允許以色列正式吞併約旦河西岸,避免破壞他任內推動的《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根據這份協議與本次「結束加薩戰爭」計畫,川普與納坦雅胡的立場略有所不同。納坦雅胡始終堅決反對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儘管白宮這份計劃「為巴勒斯坦建國敞開了一扇門」,但這扇門設立了極高且模糊的門檻,且在納坦雅胡堅定表態的立場上,對於巴勒斯坦建國的承諾是遙不可及的。儘管多數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已不再相信兩國共存的可行性,但國際社會仍普遍同意:先結束加薩的殺戮、釋放人質,才有可能讓和平談判重回軌道。
下週,納坦雅胡將在華盛頓與川普會面,這將是川普二度任期內雙方的第四次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