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在社群上看到一堆人打上#fartwalk,搭配一邊散步一邊做出「放屁」後鬆弛的表情影片,先別急著認定這又是什麼無腦的社群挑戰。這個最近在社群上最紅的影片趨勢,其實是受到腸胃科醫師與營養專家支持的健康習慣——放屁散步。
帶動這個風潮的是加拿大作家梅蘭琳.史密斯(Mairlyn Smith),她在社群上大力推廣吃大量纖維、飯後散步自然排氣的生活方式。她的粉絲便開始拍攝、上傳自己的「放屁散步」影片,讓這個hashtag快速爆紅。
The best technique I know for getting rid of gas ~ a #fartwalk pic.twitter.com/Xa9yWqhtSx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新的健康大發現。幾百年來,義大利人就習慣在晚餐後外出散步「la passeggiata」,亞洲也有俗諺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來聽聽醫生怎麼說。
動就對了!場合你自己決定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W School of Medicine)的腸胃科醫師達曼(Christopher Damman)表示解釋,腸子本身就會蠕動,但人一旦開始走動、肌肉啟動,腸道也會跟著被刺激,讓原本容易滯留的胃氣與腸氣更容易排出。這不僅能紓緩脹氣,也能讓胃排空更快,減輕飯後脹悶感,甚至降低胃酸逆流的機率。
美國胃腸科醫師娜澤瑞斯(Samantha Nazareth)說:「雖然『放屁散步』這個詞讓人皺眉,但它的概念根植於真實的消化生理。」飯後散步的核心概念是刺激腸胃道的蠕動(peristalsis),加快排氣,也就是腸胃用以推動食物與氣體前進的波浪式運動,讓胃排空速度加快,減少脹悶並降低胃酸逆流的可能「就像手術後,我們會鼓勵病人儘量下床走動一樣,輕微移動能『喚醒』腸道。」娜澤瑞斯解釋道。
If you've never gone on a #FartWalk before... spring is the perfect time to start 💨@MairlynSmith explains the health benefits of passing gas on your evening stroll ⬇️ pic.twitter.com/0jUWzqAViG
達曼說:「你想在戶外、室內、運動時或散步時放氣都可以,那是你的自由。不論選擇哪種場地,動起來就對了。
西班牙科學家真的做了「腸氣實驗」
過去雖然有許多醫生提倡脹氣時可以「走一走」,但一直缺乏直接證據。直到2000年代中期,西班牙巴塞隆納(Barcelona)的研究團隊決定來一場最嚴謹、最硬派的腸氣實驗,來驗證放屁散步的效果。
研究人員讓健康受試者以每小時約7英里(約 11 公里)的強度踩固定腳踏車,同時將氣體灌入受試者的小腸,模擬大餐後產氣的情況。接著比較他們在運動與休息時排出的氣體量。
實驗結果清晰明瞭:休息時,腸內氣體增加,讓人更脹、更不舒服;輕度運動後,排出的氣體量甚至超過了灌入的量;也就是說,運動不只清掉新罐入的氣,連原本囤積在腸到裡面的積氣也一起趕了出去。
接著,研究團隊後來找來容易脹氣的族群,包括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進行輕度運動。結果顯示:輕度運動能減少腸內留存氣體量,也緩解腹部壓力、悶脹與腸鳴等症狀。
這些測量都是透過「不漏氣」的直腸導管與量壓儀(barostat)來精準測量腸內容積的變化,絕對是只能在實驗室完成的操作。
It began as a joke, but medical experts say there’s real science to the viral “fart walk” wellness trend. Coined by cookbook author Mairlyn Smith, the term refers to a stroll taken after dinner to relieve gas. Story💨 https://t.co/wH2eGNEBp6📸@jachristian & @thebiscuitdan pic.twitter.com/F73Ark3vHQ
誰說積氣難改?好好散步好好放屁
人類的腸道其實每天都在產氣,包括進食時吞入的空氣、消化反應釋出的氣體,以及腸道微生物發酵所產生的氣體(例如纖維、乳糖是常見來源)。若沒有一套排氣系統,人類可能會像熱氣球一樣膨脹。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腸道每日雖可產生約半加侖(約 1.9 公升)的氣體,但人體會迅速透過打嗝、放屁,或吸收進血液並由肺排出,因此,其實腸道內的氣體量平均會維持在7-14湯匙(7-14 tablespoons,華郵真的使用這個單位)之間。
腸道氣體99%由氮氣、氧氣、氫氣、二氧化碳和甲烷組成。這些氣體本身無味;只有剩餘的1%含有硫,例如硫化氫,才會產生異味。當結腸中的細菌代謝食物時,就會產生這些含硫氣體。
根據〈Factors influencing frequency of flatus emission by healthy subjects〉研究顯示,平均人類每天會放屁10次,但每天20次也屬於正常範圍。科學家觀察到,無論老少,我們放屁的頻率都差不多。除非!除非你食用富含豆類和高纖維食物,一篇發表於《Gut》的研究發現,有此類飲食習慣的人,產氣量幾乎是低纖維飲食者的兩倍,前者平均每小時產氣 49.4毫升,後者為每小時26.7毫升。
【延伸閱讀】肚子就是釀酒場 沒喝酒卻一直醉的美國男子
為什麼搭飛機會忍不住放屁?
搭飛機時,你是否總覺得機艙裡氣味詭譎、暗潮洶湧?先別急著指責其隔壁乘客失禮,對方也是受物理現象所逼迫,體內氣體止不住地往外跑啊!
隨著飛機爬升,海拔升高,氣壓(包括腸道氣壓)就會下降。根據理想氣體定律(ideal gas law),腸道氣體的體積會膨脹,但是,在人體大腸與小腸交界處,有一個名叫「迴盲瓣」的小肌肉(ileocecal valve),它的工作是阻止大腸的氣體逆流回小腸,它的工作是阻止大腸的氣體逆流回小腸。因此,這股氣體沒有回頭路,只能持續向前移動,一路奔向出口
再加上,飛機艙內約有一半的空氣都是循環再利用,你儂我儂、氣味更濃,嗅覺感受度更強烈。所以在機上聞到的那些「氣味」,其實都是人體的自然反應。
不只排氣,還能減少腹壓
「放屁散步」的好處絕對不只協助排氣,因腹部產生氣體,誘因氣體滯留、腹腔壓力升高,引發太飽、腹脹等不適,也能獲得緩減。
2021年刊載於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from Bed to Bench (GHFBB) 的研究報告指出,飯後的溫和步行能刺激腸胃蠕動,讓食物與氣體更快通過消化道,減緩脹氣與過飽等不適感。娜澤瑞斯醫師指出:「走動能讓被困住的氣體更容易釋放。」且「散步能啟動腹壁與橫膈膜,協助緩解腹部壓力。」
Whos up for a Fart Walk #fartwalk #twins #funny pic.twitter.com/9hOlkFpUAb
還幫助調節血糖
「放屁散步」引起健康風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對血糖調節特別有幫助。研究顯示,飯後10到15分鐘的輕度散步,或提升心率的五分鐘活動,都能降低餐後血糖與胰島素濃度,相較久坐不動效果更佳。長期下來,能夠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有助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對已患糖尿病的人來說,飯後散步也能幫助維持血糖在目標範圍內。
營養師薇丹娜.雪斯(Vandana Sheth)解釋:「當你在飯後走動,肌肉就會像海綿,把血液中的葡萄糖吸收來當能量,而不是讓血糖快速飆升。」
美國體重醫學專科醫師嘉西雅–韋伯(Meghan Garcia-Webb)補充,其實飯前散步也有幫助,但身體作用略不同:「飯前散步能讓肌肉做好準備,更能處理接下來的葡萄糖。」
「放屁散步」關鍵是時間點
雖然散步沒有出錯方式,但醫師建議把握一個關鍵:時間點。
根據foodandwine報導建議,最好於飯後30分鐘內最好開始散步,因為餐後 60–90 分鐘是血糖上升最明顯的時刻,也是胃開始將食物排入小腸的階段。如果散步太晚,血糖已經回落,就比較難發揮調控效果;太早則腸胃尚未開始忙碌,也較難提升排氣效率。
散步時間約掌控在10–15分鐘就足夠,步伐不用太快、不必出汗,輕鬆即可。心情放鬆,自然散步。「放屁散步」名字雖好笑,本質就是一段舒服的飯後行走。
雖說能動就不要坐,但如果沙發的誘惑實在太強,也請克制住躺下的衝動,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與平躺相比,坐姿時腸道氣體的排出效率高出約33%,所以,請能坐就不要躺。
Bloated after eating? Go for a fart walk. No joke — 10 mins of walking post-meal can ease bloating, help digestion, and stop that food coma. Your gut will thank you. 💨🚶♀️ #FartWalk #GutHealth #DigestionHack pic.twitter.com/zdHoiLHDNl
當然,醫生也提醒「放屁散步」只是健康生活習慣,不是治療方法。偶爾大餐後脹氣也不必太擔心,但若幾乎每餐都脹、持續數月,可能與腸躁症、飲食情況、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等消化問題相關,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務必諮詢專業醫師,單靠散步無法解決。
「放屁散步」之所以大受歡迎,並非只是好笑,而是它簡單、方便也有效。這個看似玩笑的習慣,是能夠在生活中落實的日常保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