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界的社交活動
科學家錄下亞馬遜巨側頸龜(Podocnemis expansa,以下簡稱側頸龜)的聲音,從錄音裡發現,產卵季時側頸龜會用聲音互相交換訊息,使用至少6種不同的聲音互相溝通,其中就有一個聲音是母龜用來呼喚側頸龜寶寶的聲音。
研究刊登在期刊《爬蟲兩棲類學》(Herpetologica)上,研究團隊表示這是第一個記下烏龜爸媽照顧小孩的紀錄,並指出側頸龜的社交活動也許比我們原先認為的還要複雜。
研究團隊成員來自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和國立亞馬遜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Amazonian Research),2009-2011年之間,研究團隊在亞馬遜河的支流特隆貝塔斯河(Rio Trombetas)進行研究。
250種聲音
他們同時使用一般麥克風和水下麥克風來錄下側頸龜的聲音,總共錄下了250種不同的聲音。團隊接著分析錄音檔將聲音歸類成6大類,每種種類的聲音都跟側頸龜的一種特定行為有關。
研究團隊成員、同時也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一員的費拉拉博士(Camila Ferrara)表示:「(聲音確切的)意思還不清楚…不過我們認為牠們是在交換訊息。我們認為聲音幫助動物們在產卵季同步進行活動。」
沒有聲音,龜寶寶可能就不知道要去哪
根據側頸龜的行為不同,牠們發出的聲音也會有細微的差異。例如,成年龜沿著河流遷徙的時候會發出一種聲音;當牠們聚集在要築巢的海灘又會發出另一種;另外,牠們在海灘上等著側頸龜寶寶的時候則又會發出另一種不同的聲音。
費拉拉博士認為母側頸龜藉由發出特定的聲音來引導側頸龜寶寶在水裡行動:「母側頸龜等著牠們的寶寶,沒有這些聲音,側頸龜寶寶可能就不知道該去哪裡了。」
由於許多品種的烏龜生命都可長達數十年,所以研究團隊也推測年輕的側頸龜應該是從其他年紀比較大的側頸龜身上學到用聲音溝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