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人解放心靈自由 胡士托音樂節46周年

8月18日這天,是世界音樂發展史上相當重要的日子,因為規模最大的嬉皮音樂盛會「胡士托」在 46年前的這天正式閉幕,當年吸引 40萬人參加的盛事被滾石音樂評為「50件改變搖滾樂的重要事件」之一, 2009年李安導演也以電影《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向這場歷史盛會致敬,至今胡士托音樂節仍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重要象徵,它代表著音樂、和平與愛。

文章插圖

只要和平與愛

8月18日是音樂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刻, 1969年在紐約舉辦的胡士托音樂節結束,由於到場樂迷超過40萬人,音樂節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嬉皮聚會,也因為當年美國正值國內警察暴力事件不斷、越戰開打引發反戰情緒等背景,這場音樂會也被視為「反主流世代」(counterculture generation)展現主張的重要盛會。

文章插圖

主辦單位原本沒信心 

1969年8月15日,原本被拒絕舉辦的音樂會,在牧場主人的幫忙下於紐約伯特利(Bethel)展開,這場名為胡士托音樂與藝術嘉年華(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簡稱胡士托節)因為受到許多外界聲浪批判和阻擋,讓當年的主辦人沒有太大的信心,所以就算當時已經賣出了 18.6萬張票,他們也只敢預期 5萬名樂迷會到場。

事後證明,他們想太多,因為為期三天的活動吸引超過 40萬粉絲參加,這場音樂盛會成了音樂史上最大規模的嬉皮音樂會。

文章插圖

衝突與希望並存的時代

活動舉辦當時,美國的社會歷經了種族衝突、反越戰情緒高漲、總統遭刺等震撼,同時也正值美國登月,影史上重要的《星際大戰》推出時期,社會氛圍同時是緊繃混亂卻也滿布希望,而胡士托音樂節的出現,恰好提供了當時人們一個宣洩的出口,音樂節現場充滿一種社會和諧的風氣,高品質的音樂,四處望去是波希米亞風格的人們,他們用服裝彰顯出自己追求心靈自由,不受主流文化限制的精神。

文章插圖

近三座小巨蛋也裝不下

1969年的入場票一天要價 6.5美元(折台幣約 212元),但仍全數售罄,最後更因為許多人不斷湧入佔地 600英畝(約 73.4萬坪,將近三個小巨蛋大)的場地,許多人最後是以免費觀賞的方式參與了盛會。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資源不夠、沒食物、滿地泥巴

另外,活動期間,不巧碰上了連日大雨,音樂會場地全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泥巴池,許多樂迷在衣服乾了後發現身上是厚重乾裂的土塊,此外,音樂活動現場設備不足應付大量人潮、公共衛生清潔不夠、急救物資不足、食物也不夠,人們發現,他們正處在一個極其糟糕的環境裡——糟糕的天氣,短缺的食物,還有骯髒的衛生環境,儘管如此,仍沒有澆熄他們參加音樂節的熱情。

當活動結束後,讓外界訝異的真相是,這場湧入數十萬人的活動,卻能以和平的氣氛落幕,根據統計,當年有記載的死亡人數是 2人,一人是因為吸食海洛因,另一人則是交通事故所致;同時間,活動現場還有 2名新生兒誕生,這些事件讓胡士托音樂節有了更多的故事性。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媒體一開始偏頗報導

當年,並沒有太多媒體進到音樂節現場,音樂節剛開始的幾天裡,美國媒體著重強調了它帶來的問題,像是《紐約日報》的頭版上寫著「嬉皮們帶來交通緊張」和「嬉皮們正處於泥濘中」,直到音樂節結束時,對音樂會的報導則變得越來越正面,有部分的原因是,有些家長給媒體打電話,並告訴他們,他們的孩子去到了音樂會的現場,並證實這些報導是不真實的,是有誤導性的。

展現更光明的未來

活動結束後,提供音樂場地的牧場主人亞斯格爾(Max Yasgur)談到了活動的意義,表示這些來到現場的樂迷,都面對著災禍、示威、搶劫以及其他災難,但他們卻願意花三天的時間沉浸在和平與音樂中,亞斯格爾說:「如果我們加入這些樂迷,那些造成美國分裂的問題就有機會轉化成更光明且和平的未來。」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