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聖誕節,馮明星女士(Astrid Vonhoff)本應像其他德國人一樣,享受家庭團聚和放鬆的時刻,然而她卻要在來回中國和德國之間的航班上度過節日。
馮女士是柏林一家健康醫療諮詢公司的經理,負責從中國「進口」護理人員到德國。她的「勞動力採購員」生涯可謂戰果輝煌,三年內她已經從中國帶來大概150名護理人員。
近年來,德國護理人員供不應求,未來幾年甚至會有25萬到35萬個空缺的全職護理崗位,導致這個現象的重要原因是德國人口結構,老齡人口越來越多;同時,對德國人來說,護理職業勞動強度高,工資水平差強人意,缺乏吸引力。因此,德國人把眼光投向外國勞動力市場。2013年頒布的《外國人勞務法》,允許來自第三國的護理人員在德國就業。顯然,官方對於本國的「護理危機」作出了反應。
事實上,早在2012年,德國勞動部門和僱主協會就啟動試點項目,與中國合作,挑選合格的護理人員來德國工作。2014年,來自中國的首批護理人員登陸德國,在巴登-符騰堡州、黑森州、巴伐利亞州和漢堡市的護理機構和養老院工作。
我們將敲開中國人的大門
在北京,護理人員每月只能掙到500歐元,而德國的稅前平均工資是2700歐元。但只有專業資質的護理人員才能享受這個薪資水準。
我們將敲開中國人的大門。德國對中國人很有吸引力——因為更高的薪水和更好培訓條件。德國護理僱主協會主席 格萊納(Thomas Greiner)
然而,飛去德國做護理並非易事。在語言、文化和職業質素等方面,有意赴德的中國護理和僱用他們的勞務公司都要付出時間和金錢。
中國人能在德國從事專業護理工作,先決條件是擁有護理本科學歷和德語B2水平,達到條件後才能拿到飛往德國的機票。德方一般委託中方的合作公司完成篩選和培訓工作,比如威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或者上海外經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威海公司下屬的山東省外派護理培訓基地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護理人員出國培訓地點。基地為希望赴德工作的申請者開設了為期八個月的語言培訓課程,此外還有對德國國情和文化的介紹等內容。
端百科:德語B2
根據《歐洲共同語言框架》的標準,B2水平是指「獨立的語言運用水平」,能夠理解具體或抽象的複雜文本以及在專業立領的技術討論;可以與母語者進行自然和流暢的對話;可以就範圍廣泛的主題準確且詳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就當前的熱點問題進行利弊分析。
資格考試一般在護理人員抵達德國後的一年後進行。因為通過B2語言考試的難度比較大,有些合作項目把出國前的語言標準降到了B1,抵德後再參加後續培訓和考試。雖然培訓費用由僱主出,但是中國護理們要承受極大壓力。如果通不過考試,他們的德國職業生涯將戛然而止。
威海公司開設的「中國護士網」上也有面向大專生的出國項目。但德國僱主來挑選面試時,首選還是本科畢業生。據「中國護士網」上列出的費用,德國項目的語言培訓費是9800元人民幣,中介費是28000元人民幣,培訓期間的開銷大概是5000元人民幣。一旦確定可以赴德,還要花費3000元人民幣用於辦理體檢、公證和簽證等必要手續。通過面試者的語言培訓費由僱主承擔,但不能赴德的候選者就得自己掏腰包了。
曾在威海接受培訓的小張如願來到德國。小張家的經濟條件並不好,當初下了很大決心拿出這筆錢。他認為在國內做普通護理沒什麼前途,收入也很低,這個德國項目是改變人生的好機會。他笑稱,從小開始學習了多年英語,水平只是馬馬虎虎,如今要在八個月裏突擊學德語,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好在自己堅持下來了。但一些「戰友」中途就放棄了。當然,最緊張的時刻還是僱主來選拔。
好像這輩子的命運就這麼被決定了,當我知道可以來德國工作了,感覺天一下子就亮了起來。中國護理 小張
初到德國 仍需培訓
初到異國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小張說,剛到德國那幾天,整個人處於興奮的狀態,但是一個星期後,他就開始想家。中國人對德國飲食不習慣,很多時候就是拿硬麵包夾香腸片了事。為了幫助中國人儘快融入,僱主通常會安排適應性培訓。
馮明星引介的第一批中國護理在2014年夏天抵達德國,僱主是埃爾福特市的護理和養老機構。當時,該市所在的圖林根州出資贊助這批護理人員進行了半年的適應性培訓,效果很好。
培訓後,中國護理會被安排進護理機構工作,一邊上理論課,一邊積攢實踐經驗,以便通過最後的資格考試。
端百科:德國護理人員資格
在德國要成為具有專業資質和國家承認的健康與疾病護理人員,在中學至少以中等成績畢業後,要接受至低三年的職業培訓並通過國家考試。職業教育包括2100個小時的理論課程,內容有健康與疾病護理科學知識、自然科學與醫學相關知識、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以及法律、政治和經濟領域的相關知識。
實踐課程則為3000個小時,不但有一般護理實踐,還有在不同領域針和不同人群的差異化實踐。考試也包括筆試、口試和實踐三個部分。
在培訓階段,中國護工的身份還是護理助理,每月能拿到800到1400歐元不等的工資。小張當時和同來的其他中國人合租,節省房租,德國的生活用品也比他想像中的便宜,每月還能攢下一點錢。在勃蘭登堡州工作的另一名護理沒有小張的運氣好,她在醫院實習護理要輪班,有時很晚才能下班,但房子又不好租,現在住的地方比較偏,公交不方便。再加上目前難民引發社會治安問題,回家路上一直提心弔膽。可是地段好的房子租金又付不起。醫院曾經答應她幫助找更合適的住處,但是一直沒有消息。
來德國的中國護理多為女性,這項基礎護理對於她們的體力是一項極大挑戰。小張是男性,他更焦慮的是語言問題。國內學習的是一回事,來到這邊後又是一回事,不但要熟悉大量的專業詞彙,而且還得聽懂現實中的德語——很多護理對象帶着濃濃的口音,或者說話含糊不清。不過,德國的同事們都很友好,又不懂的地方,他們都會耐心解答。
病人和老人相當滿意
目前,德國僱傭方對中國護理的評價比較正面。庫蘭姆股份公司(Curanum AG)是德國最大的養老院和護理中心運營企業,公司人力資源主管巴赫曼-歌爾女士(Elke Bachmann-Görl)訪問過中國。她覺得中國的年輕人尊重老年人。普通中國人的父母一般都有工作,通常在爺爺奶奶照看下長大。這種成長經驗使得中國護工容易和需要護理的人產生自然的聯繫。
馮女士也表示,從收到的反饋意見看,病人和老人對中國的年輕人相當滿意,目前為止還沒有聽到有病人抱怨。但她也補充,中國護工還需多點耐心,繼續學習,因為在護理方面,中德兩國的理解還是有所不同。比如,中國護理對基礎護理的認識還不夠,在中國,病患的基礎護理,例如清洗、幫助翻身、喂飯等等都是家人和親戚來做,而在德國則全是護理人員的任務。
「進口」中國護理的受益方不僅僅是德國,因為中國社會老齡化問題也很嚴重,所以在護理領域也需要德國的知識和培訓。並非所有來德的護理人員會一直留在這,其中一些在幾年之後就會回國,也就帶回他們在德國學習到的專業技能。小張表示,自己其實也沒打算一直待在德國,出國就是為了在這邊積攢經驗,鍍鍍金,回國後就有很大希望到中外合資的醫院和護理中心找個待遇不錯的崗位,或者從事培訓方面工作。很多人還沒想太遠,畢竟能來到德國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更多端傳媒精彩內容:《從谷歌地球看北韓市場變遷》
《如果蔡英文當選,縮減陸客能「制裁」台灣嗎?》
《我翻牆,因為我愛國──「小粉紅」自述「遠征」Facebook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