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之後換布魯塞爾 伊斯蘭國正一點一點瓦解西方重要的「開放,多元,自由」(3/25新增多圖)

22號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遭重大恐怖攻擊,全球網友的關懷湧入當地,這一次的恐攻背後顯示出什麼意義?3/25新增:圖1至圖8。

文章插圖

嚴重死傷

比利時再度深陷恐怖攻擊陰影,當地機場與圍繞重要政府大樓的車站接連遭到炸彈攻擊,目前已知兩起事件共造成至少 51人死亡,300多人受傷,比利時警方立即展開搜捕行動,並在一處民宅找到了爆裂物。

第一起爆炸:3名機場炸彈客

第一起爆炸發生在當地時間 22號上午 8點鐘,當時布魯塞爾機場的出境大廳先後傳出 2次巨響,機場民眾當下陷入混亂,《紐約時報》訪問了數名目擊者,其中與妻子正在機場吃早餐的皮奧德(Elouan Preaud)說:「短短十秒鐘,所有事情面目全非,現場就像是世界末日,到處都是血。」

來自蒙特婁的女演員蔻兒博(Salomé Corbo)與其他人都表示「第二次的爆炸力道比第一次更強」,機場部分天花板也受到震盪掉落,不少人躺在地上。

蔻兒博指出機場的保全很盡責,立刻護送她和其他乘客逃生,而在那樣混亂驚慌的時刻,還是看到了人性光輝:「大家在恐懼中還是展現了人性溫暖,我們拿到了水,有人看到我餓了也遞給我一些堅果。大家互相幫助。」

文章插圖

第二起爆炸:歐盟議會旁的地鐵站

就在第一起爆炸後約一個小時,距離機場不遠的布魯塞爾市區地鐵站馬爾比克(Maelbeek)也傳出爆炸,當時正值上班族通勤高峰期,許多人不幸受傷,布魯塞爾的緊急救難人員表示,地鐵爆炸案目前已釀成至少 20死130傷,其中 17人重傷。

來自美國的卡羅爾(Brian Carroll)受訪時談到爆炸當下「到處都是黑煙,每個人都趕緊下車,你會聽到哭聲和叫聲。當時我搭的列車正在地底下」。

「爆炸當下,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我們被恐攻了』,就我所知,當時還有槍手一個車廂接著一個地開槍攻擊乘客。」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丁丁歷險記》的丁丁哭了

這次的恐怖攻擊再度引發各國關切,曾歷經巴黎恐攻的法國,其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表示:「這次布魯塞爾遭到攻擊,也代表全歐洲都成了目標,全世界都掛念著這一件事。」

巴黎市長希達歌(Anne Hidalgo)表示巴黎鐵塔將點燈,表達與比利時站在一起的心。除了巴黎鐵塔外,各大世界地標也亮起了紅黃黑的比利時旗幟色,表達對比利時的關懷。

網路上,網友對比利時的關懷大量湧入各大社群平台,以《丁丁歷險記》走紅全球的比利時畫家艾爾吉(Hergé)也發布了丁丁在哭泣的圖畫表達哀傷。

文章插圖

尿尿小童退敵軍

網路上許多畫家開始創作,表達對布魯塞爾人的支持和關懷。例如比利時知名的「尿尿小童」(註)成了創作對象。

註:關於雕像起源有許多流傳的說法。14世紀的傳說指出,尿尿小童是為了紀念當地的一名小男孩,他無意間發現敵軍要炸毀城牆,找不到水源滅火的他只好趕快撒尿,解救了整個城市。

文章插圖

巴黎鐵塔換成了紅黃黑三色的都光,表達與布魯塞爾同心。2015年11月13日,巴黎傳出恐怖攻擊的消息,總計市區內有六處地點遭到槍手和炸彈客闖入。

事件發生後,伊斯蘭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發表官方聲明,宣稱這一系列攻擊是他們所為。當時槍殺和傷重不治身亡的人數累積到 129人,傷者有 350人以上,當中有許多是到市區放鬆遊玩的旅客。這起恐怖攻擊是法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屠殺案件。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其中1名自殺炸彈客逃走

22號上午的爆炸案,讓比利時警戒再度升高,後續比利時政府釋出了機場監視器畫面,指出釀成機場爆炸案的是三名自殺炸彈客,畫面中可見有三名偽裝成旅客的男子推著手推車,其中兩人成功引爆炸彈,但第三人可能因為沒有引爆而逃走,比利時警方正在全力搜索中。

目前當地檢方也表示,他們在斯哈爾貝(Schaerbeek)一處建物找到了裝入釘子和化學物的爆裂物,一旁還有伊斯蘭國(IS)的旗幟。

維安工作出包  備受質疑的比利時

事實上,比利時數個月來都處於高度警戒的狀態,這次的攻擊案不只讓無辜民眾傷亡,更讓比利時乃至歐盟各國都受到重創,歷經地鐵爆炸的乘客卡羅爾對《紐約時報》表示,他已經關注比利時政府處理恐攻案好幾個月了:「我們都質疑政府能否處理這樣的狀況......比利時警方並沒有合作的很好。」

卡羅爾所說的「關注比利時好幾個月」,原因來自 2015年11月的巴黎恐攻,當時釀成百人死亡的爆炸攻擊震驚全球,而恐攻的主嫌就是來自布魯塞爾郊區莫倫貝克(Molenbeek),過去數個月比利時警方加強戒備也讓當地網友掀起一陣「貓照助警查案」風潮。

恐攻前四天  巴黎恐攻主嫌落網

就在 22號爆炸案的前四天,比利時警方也在莫倫貝克逮到了另一名主嫌阿布岱斯蘭(Brahim Abdelslam),他與巴黎恐攻主嫌阿巴伍德(Abdelhamid Abaaoud)都相當年輕僅 20多歲,兩人在青少年時期結識。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為何選在馬爾比克車站?

其實,成為攻擊目標的馬爾比克站位置相當特殊,這裡距離被外界貼上「恐怖之都」標籤的莫倫貝克不遠,再來,車站步行幾分鐘就是歐洲議會以及歐盟委員會,足見恐怖份子的攻擊意圖。

《紐約客》雜誌就指出:「雖然說巴黎是旅遊之都,但歐洲真正的首府應是布魯塞爾。這裡以無聊著名,但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都在這裡,而往西邊走去則是聚集有伊斯蘭激進分子的莫倫貝克郊區。」

伊斯蘭國新模式:一次多點攻擊 大量死傷

過去,分析巴黎恐攻以及探討伊斯蘭國攻擊模式的文章中,也提到伊斯蘭國的攻擊都是經過揀選計畫的,例如伊斯蘭國曾以「令人作噁與墮落之都」形容巴黎,他們接下來更會將目標集中歐盟各國,發動一次多點的「孟買式」恐攻模式,藉此釀成大量傷亡。

文章插圖

「恐攻的目的從來都不是殺戮」

資深編輯詹金斯(Simon Jenkins)在《衛報》上直言,激進聖戰分子希望的就是透過接連的恐攻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恐怖主義的目的從來就不是殺戮或破壞,而是讓接連發生的恐怖事件達到政治意圖。」

他也擔憂媒體的渲染報導恰恰稱了激進份子的心:「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事實上也更彰顯了伊斯蘭國的暴行。更糟的是,他們的目的正是想癱瘓西方世界,並讓所謂的自由民主像是場騙局,同時讓穆斯林受到迫害。」

文章插圖

歐盟正在瓦解中...

一次又一次的恐攻,越來越多人對穆斯林產生敵意,《紐約客》也指出可以想像會有越來越多人支持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反穆斯林言論,更現實的層面是,連月來的恐怖攻擊和湧入歐洲的難民人數,正瓦解著歐盟強調的價值觀:「開放,多元,自由」。

全球都要面對的挑戰

詹金斯認為,歐盟與其做出難以做到的誓言,或是不斷派出軍隊,他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外交關係上與穆斯林世界兼容並存,另方面,大眾媒體在報導恐攻事件時,也得克制並抱持耐心,唯有如此才能漸漸讓那些可能激發恐攻的潛在因子消散。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免於恐怖攻擊,因為它是隨機發生。」

 

上線時間:2016/3/23
增修時間:2016/3/25  新增圖1到圖8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