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戰」公益活動真的有用,學界發現漸凍症相關基因

還記得 2014年的「冰桶挑戰」嗎?當時全球各地的人們都拿起裝滿冰塊的水桶從頭上淋下,目的就是要表達對「漸凍人」的關懷,然而當時不少人質疑這項活動只是「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的短暫熱潮,對實質幫助不大。

兩年後的今天,醫學界最新研究可以看出,當初不看好活動的人們錯得離譜。

文章插圖

冰桶挑戰兩周年  學界傳出好消息

《衛報》、《富比世》、CNN指出,美國漸凍人基金會(The ALS Association)在 25號時宣布好消息,受惠於各界慷慨響應和捐款,學者們找到了與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s)相關的NEK1基因變異,這能協助科學家們更了解漸凍人疾病發生的原因,並找出更關鍵的治療方案。

指名冰桶挑戰  越玩越嗨

2014年時,美國漸凍人基金會發起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的募款活動,希望喚起大眾對運動神經元疾病的關懷,活動的方法是冰桶挑戰者,把淋冰水的影片上傳網路,並捐款 10美元給ALS基金會,接著再指名 3位朋友在 24小時內參加挑戰,拒絕挑戰者則必須捐出 100美元幫助漸凍人。

質疑者:只是自嗨

這項人拉人的公益活動,開始得到越來越多關注,包括醫界、商界、運動界以及娛樂圈的企業家和名流通通響應,當時也有質疑者表示冰桶挑戰不過是想要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們所做的「懶人活動」(slacktivism)。但從 25號的ALS基金會發表可知,質疑者多慮了。

漸凍學者霍金邀孩子挑戰

當時的活動,本身因漸凍人症狀所苦的學者霍金(Stephen Hawking)也共襄盛舉,他打趣地說:「我的狀況無法被倒冰水,但是我的孩子自願代替我參加這項挑戰。」

全球千萬支影片響應

總計,全球因為響應冰桶挑戰而產生的影片高達 1,700萬支,ALS基金會更得到 1.15億美元(折台幣約 37億元)捐款。

持續研究才能找出癥結點

收到大筆捐款後,ALS基金會把當中 7,700萬美元投入研究用途,其中一項針對基因排序,來找出與漸凍人相關基因的研究計劃Project MinE,就獲得了 100萬美元贊助,該計畫也找到了與漸凍人有關的NEK1基因變異。不過,NEK1基因變異只出現在 3%的病患身上,這也代表學界仍要持續探究更多造成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基因變異。

《衛報》指出,NEK1基因變異讓科學家們重新思考漸凍人症狀,因為NEK1基因在人體中扮演修復因年老產生的DNA損傷,然而當這類基因出現變異,使DNA損傷隨年齡增長不斷累積。

荷蘭帶領相關研究的維爾丁克(Jan Veldink)就談到:「(漸凍人)的DNA修復速度可能相對健康的人較慢。」

文章插圖

世界第一大的群眾募款活動

維爾丁克表示,冰桶挑戰帶來的不僅是研究資金的挹注,更整合了全球研究資源,他說:「(冰桶挑戰)喚醒全球的基金會一起攜手合作,不再只是替自己國家的研究募款,而是全面性地與各國合作,一起為研究努力」、「這是世界第一個且最大的群眾募款活動,後續還可以在各大城市像是阿姆斯特丹或紐約,發現其他響應活動出現,例如游泳或單車活動等。」

維爾丁克說: 「我們的研究,是因為大眾響應募款才得以實現。」

文章插圖

小補充:漸凍人症

根據漸凍人協會頁面,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s)是一群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而造成全身肌肉萎縮及無力的疾病,其中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是成人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

ALS在全世界的普及率約為 5/100000左右,偶發性ALS患者的平均年齡多為 55-75歲之間,而家族遺傳性ALS患者的發病年紀大多較早;男性罹病機率約為女性的 1.5-2.5倍。

在台灣,ALS又名為「漸凍人」,顧名思義,因病患脊髓、腦幹或大腦運動皮質區運動神經元漸進性的退化,而引起全身肌肉萎縮和無力,而導致疾病末期的全身癱瘓、呼吸衰竭和死亡。目前ALS尚無能完全治癒的藥物,又因病程快速,對病人和家屬造成的影響和心理衝擊是非常大的。


編註:對相關原文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01 How the ice bucket challenge led to an ALS research breakthrough
02 Ice Bucket Challenge Funds ALS Breakthrough, Proves Skeptics Wrong
03 Ice Bucket Challenge's 2nd anniversary celebrates its gene discovery

延伸閱讀:《台灣人年吃3億顆安眠藥 老人痴呆機率大增
網友仿效力挺 人權作家:只是表面功夫
她的決定讓845萬人心碎 29歲癌末女已於11月1日過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