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顯示,這群生活在聖保羅島上的長毛象和牠們其他生活在大陸上的同伴所面臨的困境不太一樣,滅絕原因也不同。科學家認為當時由於地球氣候暖化導致湖泊水變淺,使得當時的動物沒有辦法解渴,聖保羅島上的長毛象的滅亡,主要也是因為牠們在當時找不到飲用水源而渴死,而非因為人類捕殺而滅亡。
冰河期結束之後,地球氣候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使得長毛象所生活的島嶼範圍縮小。但海平面上升除了導致土地範圍縮小之外,同時也會讓原先屬於淡水水域的湖泊、池塘等水域被海水覆蓋,富含鹽分的海水流入原先動物飲用的淡水貯存區域,使得動物飲用水變得更難取得。像長毛象這樣大型的動物被迫必須共用越來越少的飲用水源,但這樣非常時期所採取的策略又使得少有的水源被過度使用,造成了更大的問題。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 Russell Graham 解釋,當湖泊變乾,動物們就會聚集在水坑附近想辦法喝到水,牠們聚集的地方的植物因為被頻繁的踩踏而消失,植物的減少也會使得飲用水缺乏的情形越來越嚴重。這項研究結果顯示,長毛象的消亡不只是單純的環境變異所造成,牠們當時的行為也某程度的導致了自身族群的滅亡。
一般來說,現代的大象每天需要喝掉 70 至 200 公升的水,研究團隊就以這樣的標準來計算長毛象的情形,得出的結論發現照當時的情況來算,水坑很快就會乾涸,而只要水坑乾涸超過一個月的時間,長毛象就可能死亡。如果在湖泊的上游沒有足夠的雨水或融雪,動物們很快就會因為缺乏水源而渴死。
科學家也提醒,目前仍在進行的氣候變遷可能導致未來在某些小島上也會出現當年長毛象所遭遇的情形,乾淨水源的消失可能讓野生動物和人類都面臨挑戰。
這項研究使得長毛象的滅絕事件讓目前科學家們對於這件史前的滅絕事件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演化基因學教授 Love Dalen 認為,這項研究中所呈現的聖保羅島長毛象數量研究,清楚地描繪了目前人類所知最多的史前生物滅絕事件。而從另一個更大的角度來看,這份研究也呈現出了數量較少的物種對於環境變遷更加敏感的現象。
除了生活聖保羅島上的長毛象群之外,在北極海俄羅斯的弗蘭格爾島的長毛象是地球上最晚滅絕的長毛象群,一般認為牠們在距今 4,000 年前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