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數位原住民還是移民?
根據教育顧問普倫斯基(Marc Prensky)在 2001年提出的觀察,他以 1980年為分界,把那些生來就處在電腦環境的人們稱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相較來說,那些突然得面對「電腦」這個未知領域的人就被稱為「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
數位原住民天生內建科技力
普倫斯基認為,「數位原住民」生來就具備理解不同科技的敏感度,此外,隨著科技發展,「數位原住民」有了越來越多可以接收資訊的媒介,當他們一次能夠接受並處理這麼多資訊,就意味著這些人生來就具備一心多用的技能。因此普倫斯基建議,教育界和業界在面對這批對科技駕輕就熟的世代,應該要用不同於傳統的培育方式。
用不同的期待對待新世代
這樣的概念也確實對教育界在擬定課程、企業形塑職場文化時產生影響,有些屬於「數位原住民」世代的人,也會自認自己在科技表現、處理多種事情的能力上比「老一輩」的人來得厲害。
其實表現不一定會比較好
然而,一份最近投書在《教學與師資教育》(暫譯,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的評論指出,並沒有證據顯示普倫斯基的指稱屬實。過去的研究反而顯示,千禧世代的人們(編註:指在 1980年到 2000年出生的人)在操作電腦程式的技能並不一定會比老一輩的人還好。
「數位原住民」遠高估自己能力
至於在處理多種事情的能力上,也有研究顯示,雖然「數位原住民」的表現會稍微比「數位移民」還好,但是這些「數位原住民」先前猜測他們的表現會比「數位移民」好上兩倍,顯示他們遠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不要再假裝大家有特殊能力」
共同撰寫這篇評論,來自荷蘭開放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克施納(Paul Kirschner)指出,讓這個世代的學生錯誤地相信他們具有特別的科技力,將不會提供任何幫助,甚至只會帶來傷害。他在受訪時說:「我們必須把大家當成人類,是認知能力的學習者,而且不要再假設特定群體具有特殊能力了。」
用不同方式 把不同世代區分開
不過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特吉(Jean M. Twenge)認為,用特定事物把不同世代的人區隔開來確實有著必要性。畢竟千禧世代在職場偏好、生涯目標、宗教參與、藥酒使用、組織信任等問題都與老一輩的人有很不一樣的看法,只是比起用學習能力來區分,我們或許應該用這個群體的喜好、看待世界的方式來區隔這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