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滅 立陶宛十字架山

近日,台北市議會到東歐的立陶宛(Lithuania)​拜訪姐妹市,推動城市外交。讓人不禁好奇這個遠在東歐的小國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

文章插圖

十字架山

在立陶宛有個神祕美麗的精神聖地──十字架山(Kryziu Kalnas),吸引了無數旅客到此探訪。十字架山的面積不大,卻濃縮了立陶宛過去數百年的歷史。

這座小山坐落在希奧利艾(Šiauliai)市,雖然稱之為山,實際上卻是個小小土坡,坡上面滿滿的全是十字架。十字架有大有小,上面刻著圖像或者是經文,有的是木頭作的,有的是金屬,也有塑膠做成的十字架。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超過10萬個十字架穩穩地站在泥土裡,有些小十字架在風中搖搖擺擺,把其他十字架敲得叮噹響。十字架山有個流傳已久的傳統,凡是來到這裡的人都要留下一個十字架,如果身上沒有十字架,可以用小石頭或是樹枝做一個留在這裡。

文章插圖

十字架山的由來

說到十字架山的起源,故事版本不盡相同,沒有人能確定哪個才是真的。有人猜測也許是希奧利市早期的居民開啟了放十字架的傳統。

第一個有關十字架山的紀錄是在19世紀,當時立陶宛被瓜分併入俄羅斯,立陶宛人民2次起義反抗俄國政權,都以失敗告終。起義死亡的人民找不到屍體,他們的家人就在十字架山插上十字架,來紀念死去的士兵,自此之後,山上十字架的數量便節節高升。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立陶宛恢復獨立,十字架山便轉為居民禱告、祈求和平的地方。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抵抗俄國的象徵

1940年,俄國佔領了立陶宛,立陶宛人不斷來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表示他們仍忠於自己原來的身份和國家認同,十字架山因而成為立陶宛人和平抵抗的象徵,當然,也成了俄國政權的眼中釘。

蘇聯政府三次用堆土機推倒十字架山、封閉通往十字架山的道路,甚至計畫在上游興建水庫,以便將所有十字架淹進水裡。然而不管蘇聯政府怎麼做,十字架都會再次出現,而且數量一次比一次還要多。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現今的立陶宛

1990年蘇聯政權解體,立陶宛正式獨立並加入歐盟,更2015年宣布加入歐元區。隨著立陶宛的的獨立,十字架山逐漸走出過去的陰影,轉而成為深具歷史意義的觀光地點。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