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間何必言謝?研究:大家很少說謝謝

你是常常把感謝掛在嘴邊的人嗎?根據一份最新的語言學研究,親友之間彼此幫忙被視為理所當然,自然聽到謝謝的機會也少得多。

文章插圖

互相幫忙理所當然

根據一份橫跨全球的最新研究,在非正式的場合中,親友彼此互相幫忙很少說謝謝,大約每 20個場合中才會聽到一次表達感謝的話語。這樣的結果可能會令人懷疑現代人的禮貌去哪了,但對研究人員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預設對方會幫忙

帶領研究的雪梨大學語言學教授恩菲爾德(Nick Enfield)表示:「我們的基本立場是互惠,當我們請求別人幫我們時,我們預設他們會幫忙。」有鑒於這次受人幫忙,下次再幫忙對方這樣的互惠概念,「謝謝」在這裡顯得多餘,這也呈現出語言是一種用於社交互動的工具,而非表達想法的載具。

文章插圖

五大洲、八種語言

在這份刊載於《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上、名為〈表達感激的共通性與文化多元性〉的研究中,研究團隊特別研究了分布於五大洲的八種語言:英語、義大利語、波蘭語、俄語、寮國語、厄瓜多的Cha’palaa語、澳洲原民語言Murrinhpatha和迦納的Siwu語。

研究對象多為親友

此外,研究人員避開了官方和商業情境,畢竟上述情境中謝謝出現的頻率可能比較高,他們反而聚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互動上。於是,他們在家裡和集會所裝設攝影機拍攝人們的互動,在這些地點的民眾通常彼此認識且多為親友。再者,研究人員計算謝謝的標準也很寬,一方不一定要說出「謝謝」這兩字,若是像「做得好」、「真貼心」這類片語也可以算在表達謝意的範圍內。

文章插圖

出現比例只有14.5%

研究結果發現,在 1,057次有紀錄的對話中,謝謝出現的比例只有 14.5%,而這些對話中人們平均每一分半就會提出一個要求,這些要求通常會被滿足。不過,助人者卻很少聽到對方表達感謝,助人者也不期待對方會說謝謝。

幫不上忙會解釋

另一方面,如果有人無法幫到對方,他們通常會給對方一個解釋。恩菲爾德教授說:「這完全不對等,人們通常在助人時不會解釋原因,這點凸顯出合作是一種預設模式。」

未來能否報恩

「之所以為這樣,部分原因在於當人們處於比較不熟的關係時,互動是一次性的,我們不能指望稍後可能會有互惠的行動,此時說一聲『謝謝』就是一種答謝的方式。」

合作就是鐵律

「而在日常互動中,合作就是鐵律:社會生活之所以會蓬勃發展,就是因為我們尋求幫助和用行動報恩的天性,而非只用語言,」恩菲爾德教授接著說:「人們之間會合作是一個不用說出來的協議。」

文章插圖

英語、義大利語多謝謝

而在研究團隊關注的八種語言中,英語和義大利語裡比較多表達感謝的用語,研究人員將這種特性歸因於西方歐洲文化裡的「禮貌文化思想」(cultural ideology of politeness),然而這不代表說英語或說義大利語者比較懂得感恩。恩菲爾德教授說:「表達感激之情和真的心存感激不是同一件事。」

字典裡沒有謝謝

根據恩菲爾德教授提供的數據,許多語言其實沒有直接表達謝意的用語,這些語言都在極為緊密的小型社群中使用,使用者彼此都相熟。

文章插圖

親友就應該幫忙

雖然這份研究是第一份跨文化觀察人們道謝頻率的研究,不過對從演化觀點研究互惠行為的學者來說,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沒有參與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鄧巴(Robin Dunbar)說:「我們會預期從親近關係中獲得幫助──家人和朋友,尤其是家人。」

「我們把這樣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這件事真的很有趣,因為這樣做(不道謝)有可能使親友關係處於緊張狀態。」

不應該少教孩子道謝

雖然根據研究結果,親友間互助很少說謝謝,不過恩菲爾德教授表示,人們不應該少教孩子說謝謝,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是為了幫他準備好面對社會,如果更廣大的世界預期受幫助者表達謝意,那麼人們就應該鼓勵他們的孩子滿足這樣的期待。


延伸閱讀:《說句謝謝打五折 中國大學把食堂變教室
向大家說聲謝謝與再見 日本企業家辦「餞別」派對
「感謝仍然活著」 美設計師的暖心小徽章

參考資料:
01 People rarely say thank you when others help them out, scientists say
02 Think You Always Say Thank You? Oh, Please
03 Family members rarely say 'thank you': study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