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史丹佛監獄實驗是場騙局

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是許多人都不陌生的心理學研究,然而,這場研究卻在前陣子被指出是一個謊言。

文章插圖

在六天後就中止的監獄實驗

1972年8月,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進行模擬監獄實驗,他們從找來的 24名的史丹福大學生中隨機挑選了一半扮演監獄看守、另一半則負責擔任囚犯,打算在為期兩個禮拜的實驗中,觀察人們對囚禁會有怎麼樣的反應、行為。結果在實驗開始不久後,「守衛」逐漸出現虐待「囚犯」的行為,最終讓實驗在開始六天後就宣告中止。

這是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也是許多人都不陌生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整個實驗過程描繪出在處於特定的情境下,我們如何在心理動機的催化下,做出「一般的我們」不會有的反應——比如手握大權的人如何在允許支配他人的情況下濫用權力,還有當人們被放在一個讓他們深感無力的情況下,如何逐漸臣服,甚至因而發瘋。

在大眾面前時常出現的實驗

我們現在也可以在許多心理學入門書、電影、紀錄片、書籍、電視節目秀上看到關於「史丹佛監獄實驗」的論述——然而,整個實驗過程卻被指出有許多不誠實的成分。

文章插圖

一個謊言的壽命

今年 4月,法國學者兼製片勒特斯樂(Thibault Le Texier)發行了記錄片「謊言的歷史」(法文Histoire d’un Mensonge,英譯History of a Lie)的腳本書,該紀錄片根據史丹福大學津巴多教授的檔案庫資料,替我們所熟知的「史丹佛監獄實驗」提供了另一版本的故事。

作家布倫姆(Ben Blum)在看過紀錄片後,訪談了部份曾經參與實驗的人們,並且參照一些未公開的訪談記錄後,在Medium上以〈一個謊言的壽命〉討論為什麼整個實驗是假的。

文章插圖

精神崩潰  要求「出獄」

根據津巴多教授的描述,在實驗開始的一天半,編號 8612的囚犯、當時 22歲的科皮(Douglas Korpi)就因為受不了守衛的種種舉動、在被關了數次禁閉後精神崩潰,當時他憤怒地敲打大門,大喊:「我說老天爺啊,我的身體在燃燒...我要離開這天殺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了了!」最後科皮也得以如願提早離開這場實驗。

但從過去到現在,科皮不只一次坦承自己是演出來的。他在接受布倫姆訪談時,也再次重複了這樣的立場。

沒辦法準備GRE

「我實在演得不怎麼樣。我的意思是,我覺得自己做得不錯,但比起精神崩潰,我看起來比較像歇斯底里。」科皮說道。他指出自己會參加這個實驗,除了是因為酬勞,還有他本來以為自己可以在牢房準備用來申請美國研究所的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測驗,然而守衛卻拒絕把他的書交給他,面對實驗結束後自己就要應考GRE,科皮才會設法以裝病、假裝情緒失控來提早離開這場實驗。

不能任意退出實驗

回憶起參與實驗的過程,科皮說他其實挺享受待在監獄那短短的時光,他也明白自己處在一個「非常安全的環境裡」。唯一讓科皮感到害怕的,是他發現無論自己表現出多想離開的意思,他都沒辦法如願離開這場實驗,另外兩名扮演囚犯的人也表達出類似看法。

文章插圖

「我們需要嚴酷的警衛」

另一方面,津巴多教授曾指出,那些扮演守衛的人從來沒有接獲指示、訓練,他們對囚犯做出的種種行為都是自發性的舉動。但一段錄音記錄顯示,津巴多的研究生傑飛(David Jaffe)曾經非常明確向一名守衛表示,他們希望他更加地積極、投入其中,成為所謂「嚴酷的警衛」。

當對方表示自己並不嚴酷時,傑飛進一步要他試看看,並說:「...能不能讓這裡看起來像個監獄,對實驗能否順利進行非常重要,而要達成這樣的目的,有很大成分必須仰賴守衛的行為。」

為了回應研究者的希望

在實驗中最常發號施令的守衛「約翰韋恩」(John Wayne,扮演者為赫許曼, Dave Eshelman)描述自己當年其實像在「即興表演」,他說:「我相信自己是在做研究者希望我會做出的舉動。」

規則誰定的?

此外,布倫姆也指出,比起津巴多聲稱「守衛在過程中想出了各式各樣的規則」,傑飛顯然有提供守衛一些擬定規則、騷擾囚犯的靈感。

文章插圖

「把它踢出教科書」

這件事情傳出後,也立刻引起了相關領域的迴響。人格心理學家瓦沙(Simine Vazire)便在twitter上寫道:「我們必須停止歌頌這項實驗。它違反了科學精神,把它踢出教科書吧。」許多心理學家也紛紛表達出類似想法。

對實驗客體重複施壓

紐約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傑伊凡(Jay Van)則表示,他對於津巴多如何介入實驗客體的行為感到震驚,說道:「他們重複地施壓同一個人,要這個人做出他們預期中的舉動。在心理學實驗中,這完全是未曾聽聞的一件事。」

傑伊凡也表示,與其說「史丹佛監獄實驗」闡述了人們會如何盲目服從被給予的角色,不如說人們可能會在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者的說服下做壞事,還會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一分子。

文章插圖

再製實驗不成功

其實過去有些學者也對「史丹佛監獄實驗」抱持懷疑態度,津巴多關於監獄實驗的研究也從來沒有刊登在著名的科學期刊上。在 2002年,埃克(Steve Reicher)和海斯勒(Alex Haslam)曾試著在BBC的紀錄片專題上重現這項實驗,結果在守衛沒有經過指導、囚犯也可以依意願退出實驗的情況下,他的實驗「沒有走向殘暴的結果」,囚犯甚至反過來向守衛要求額外福利。

一個令人不安的結果

然而,「史丹佛監獄實驗」卻還是反覆地被社會大眾提起、接受,會有這樣的情況,除了它大量曝光於鎂光燈前,多少也是因為它用一種令人不安的方式,陳述著當我們被放入了特定的情境或某一團體中,我們將如何成為一個自己沒有預期會成為的人。

文章插圖

不會為此多做表述

布倫姆在調查過程中,也和津巴多取得聯繫。對於各種說法,津巴多否認自己曾經表現出任何人都不得任意退出實驗的說法,但是承認傑飛當年有提供一些規則給守衛參考。

在被問到勒特斯樂的書出版後,會不會改變人們對實驗的看法,津巴多說道:「我不知道,某種程度上我也不在乎了。在這個時間點上,最大的問題是,我不想(為了它)浪費更多時間。在跟你談完之後,我就不會接受任何採訪。」

「如果他(指勒特斯樂)想要說這是場騙局,那就由他去吧。」

修正錯誤、繼續前進

對於整起事件,Vox也評論到,當今有許多經典的心理學實驗都在這幾年重新受到檢視,或是有人試圖再現它們,並發現過去的實驗過程可能不夠嚴謹、出現部分錯誤,不過Vox也寫道:「無論如何,在許多例子中,科學家會糾正這些錯誤並繼續前進,並為了瞭解人心而持續進行著本意良好的工作。」

關於科學知識,太常發生第一個被提出的想法就成為被主流文化、學界給接受的論述,但科學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Vox科學記者  雷斯尼克(Brian Resnick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