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讓你知道誰是誰
上周日(17),在南韓與瑞典國家足球隊開打前夕,南韓足球隊的總教練申台龍承認他們在先前的友誼賽上刻意換掉主力球員孫興慜和隊長奇誠庸的球衣號碼,以此擾亂那些前來探查敵情的對手。
「他們分不出來」
「我們改變了他們的(的球衣號碼),是因為我們不想把所有東西都攤在敵人前面,」申台龍說:「他們可能認識我們的部分球員,但是對西方人來說,要區別亞洲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所以我們才會用這個方式迷惑他們。」
刺探敵情的瑞典隊
就在前一陣子,瑞典教練團的教練雅各柏森(Lars Jacobsson)便表示,他們在一個可以看到南韓隊訓練基地的小山丘,以望遠鏡和相機記錄下南韓隊的練習過程。而在傳出瑞典教練團的成員誤闖不對外開放的南韓隊訓練現場並被請出去後,總教練安德森(Janne Andersson)也立刻出面致歉。
大家都想蒐集資訊
談起這些事,總教練申台龍顯然也很泰然。「我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申台龍說:「畢竟我們都想從對方那挖到越多資訊越好。」
無論如何,在本周一(18)的積分賽上,瑞典隊以 1:0勝出。
看到A以為是B 看到B以為是C
其實總教練申台龍「在西方人眼中,亞洲人很難分辨」的說法也反應了一種被稱為「跨種族效應」(other-race effect)的認知現象,意指相較而言,人們要快速辨認出其他種族的臉孔是比較困難的。
這種「對外國人臉盲」的概念最早是在 1914年、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芬高頓(Gustave Feingold)提出,諸如認不出某些外國人(我好像看過他?)、或是在腦中閃現「他們對我來說都好像」等等都是類似情況,不少心理學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這樣的現象。
看完不同種族的照片後來回答
2011年,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盧卡斯(Heather Lucas)與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的同事找來 18位白人女大學生進行兩階段的研究。
在第一階段中,他們給受試者隨機看過無數張白人、黑人、拉丁裔、東亞、南亞的男性照片後,要求她們在接下來的測驗中辨認出誰是誰;而在第二階段的測驗中,研究團隊則要她們在看照片時替臉的特色度評分。整個過程都有使用腦電圖描記儀來記錄受試者大腦運作的情況。
面對同種族臉孔 記錄會更多
根據他們發現的結果,該研究團隊認為,當人們在碰到相同種族的臉孔時,大腦在登錄(encoding)訊息時會更加詳盡,也會特別記錄這些人的臉孔有什麼可以辨別的特徵,然而,在碰到不同種族的臉孔時,大腦就不會這麼詳盡地登錄相關訊息,進而導致我們總是很難記得不同種族的臉孔。
唯一的例外,是不同種族者如果長得比較特別,那麼大腦在登錄他們臉孔資訊的情況,就會跟登錄同種族臉孔的方式類似。
這兩張照片裡的是同一人嗎?
2010年的另一份研究也有類似結果。當時研究者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針對 12名白人、12名東亞人進行測試,在測試過程中,受試者每次都會看到兩張照片,兩張照片中可能是同一個人、有不同的打扮,也有可能完全是不一樣的人,而受試者的任務就是要辨別出兩張照片的人是否相同。
結果不論是哪一組受試者,要辨別不同種族的臉孔都會比較困難。研究者便認為「跨種族效應」會發生,是因為大腦在登錄不同種族的臉孔時,比起記錄他們的臉部特徵,反而會優先記錄下他們屬於哪一個群體。
其實可以改善
不過根據 2003年的研究,研究者發現平常會和白人互動的黑人,在受試時一樣可以精確地識別出不同白人的臉孔。意味著終歸來說,「跨種族效應」還是可以隨著時間和訓練獲得改善。
美國男星山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曾經在訪談時被記者誤認為另一名男星勞倫斯·費許朋(Laurence Fishburne),讓現場一陣尷尬。後來山繆·傑克森就製作了一件「我不是勞倫斯·費許朋」的T恤,現在也時常可以看到他在公眾場合穿這件衣服。
麥特戴蒙 vs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獨立記者科斯坦地(Mo Costandi)投書在《衛報》的文章也自述了自己的經驗。他提到自己看了兩次電影《神鬼無間》(The Departed),卻總是搞不清楚電影在演什麼,直到他意識到自己沒辦法區別兩個主演男星麥特戴蒙(Matt Damon)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
「很顯然地,我並不是覺得白人長得都很像...畢竟我在倫敦都已經住了 30多年了,」科斯坦地寫到:「一個比較可能的解釋,是他們主演的電影我看得不夠多,才沒辦法清楚記下別人用來識別他們的特徵。」
不過科斯坦地也打趣地總結道:「其實也有可能他們的長相沒有什麼記憶點,而且兩個人本來就長得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