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英國維多利亞時代 當時的人們也有Netflix

回到 19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人們雖然沒有電視,不過他們有「魔法燈籠」。根據一份最新研究,「魔法燈籠」的出現和普及比先前想的還要早。

文章插圖

到大街上租「魔法燈籠」

早在 1840年代,住在英國的家庭可以到大街上租「魔法燈籠」(magic lantern)回家放投影片。「魔法燈籠」其實就是最早的投影片放映裝置,人們可以藉著一張張投影片一窺世界不同地方的風景,或是漫畫書裡的故事和當時的重大新聞事件。

一邊放投影片,一邊說書

此外,人們有時也會到特定場所看「放映師」(lanternist)放投影片。放映師不只是切換投影片這麼簡單,他們還會搭配生動的特效、旁白和表演,把「魔法燈籠」放映出來的故事說得豐富有趣,這一切對英國艾希特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普朗基特(John Plunkett)來說,非常引人入勝。

文章插圖

研究19世紀的報紙廣告

為了更瞭解當時「魔法燈籠」有多流行,普朗基特翻閱了 19世紀成千上百張的報紙廣告,他發現書店老闆、化學家、眼鏡商、文具商都會推銷「魔法燈籠」,在報紙廣告上宣傳自己的「魔法燈籠」有多麼好,當然還有「魔法燈籠」會放映的內容與劇碼。

就像轉角有百視達

普朗基特說:「如果你在任何英國城鎮或城市,你可以到當地的商店街租「魔法燈籠」和投影片,這就像是轉角有一家百視達租片店一樣。」

一起把放映師租回家

當時,客人可以選擇自己租「魔法燈籠」回家操作,或是乾脆也把放映師一起打包帶走,讓他在家中為觀眾帶來精彩的投影片秀。

文章插圖

當「魔法燈籠」越來越普及

「魔法燈籠」剛開始流行時,只有家境富裕的民眾才租得起,而且只有在像聖誕節或生日這類特別的日子裡才會租。然而,隨著這類型的娛樂越來越普及,提供這種娛樂的店家也越來越多,甚至開放民眾「訂閱」成千上萬張「魔法燈籠」投影片。

就像訂閱Netflix一樣

普朗基特副教授說,當時人們對「魔法燈籠」的媒體消費習慣,就像今日人們訂閱Netflix一樣。

舉例來說,當時一名工人每周的平均工資是 15先令,然而到投影片庫租投影片,基本訂閱方案一個月就要大約 5先令,一年方案則要 1鎊1先令。

產業集中化  小商家被踢出市場

普朗基特副教授說:「對中產階級的家庭來說,租一台『魔法燈籠』和投影片非常昂貴,尤其如果他們還要放映師的話。隨著一個世紀的過去,這些東西變得越來越負擔得起。1880年後,當地的小商家被踢出市場,因為整個魔法燈籠投影產業變得更加集中化。」

文章插圖

節目內容五花八門

和今日Netflix上提供不同種類的節目和影片一樣,「魔法燈籠」的投影片內容也五花八門,包含卡通漫畫、鄉野奇譚、天文、聖經、遊記和當時受歡迎的小說,像是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作品《小氣財神》。

怪誕故事最受歡迎

其中,普朗基特副教授說,當時人們最愛的就是充滿怪誕風格的故事。他說:「所有人都認為那個世紀最受歡迎的投影片是一個正在睡覺的大鬍子男人,他穿著睡衣一邊打鼾一邊張口,當他一張口就有一大堆老鼠掉進他的喉嚨裡,直搗他的胃。」

要用到雙鏡燈籠

這個故事要演得好需要用到雙鏡燈籠,同時將不同的影像投影到相同的位置,並且互相消融。放映師透過這樣的技術,可以將場景從白天轉到黑夜,或是讓鬼冒出來。

文章插圖

「魔法燈籠」不只一種

1850年代,原本出借「魔法燈籠」的店家也開始出借 3D眼鏡,拓展自己的市場。普朗基特副教授說:「當時並不是只有一種『魔法燈籠』,這是一種技術,而且當時有各種裝置、價錢去迎合不同觀眾的喜好,就跟今天的電視和電腦市場一樣。」

引領流行  開啟媒體消費新時代

雖然,紅極一時的「魔法燈籠」到 20世紀中葉逐漸被市場淘汰,慢慢被許多人家中一般的投影機給取代,但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商人引領流行,創造了一種人們今天視為理所當然的媒體消費習慣。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