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有話港說

2024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出爐,那部「被取消」的香港電影

美國影藝學院(AMPAS)公布了第9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入圍名單,其中包括西班牙《絕地盟約》(Society of the Snow)、義大利《少年的漂浪旅程》(Io Capitano)、德國《失控教室》(The Teachers' Lounge)、英國《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日本《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將角逐最佳國際影片(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的獎項。

今屆共計有92部電影提報最佳國際影片,最終共有88部符合送入下一階段的資格,然而,除了古巴、吉爾吉斯、塔吉克,最令人跌破眼鏡的便是香港所提交的代表《燈火闌珊》,未能通過資格審查階段,失去了角逐獎項的資格。

本文邀請了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馬曼容(Pony)撰文,除了帶領小隊員們了解「提名奧斯卡的遊戲規則」,也詳細分析此次香港電影失去角逐資格事件。

文章插圖

用電影為國爭光

1956年設立的最佳外語片(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後於2020年更名為最佳國際影片(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當奧斯卡成為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主要戰場時,「最佳國際影片」則成為了全世界國家可以透過提報影片,直接參與角逐奧斯卡的方式。

而國際影片的定義:在美國境外製作超過40分鐘的長篇電影,且語言以非英語對話為主;如片中使用英語,則需遵守比例計算原則。電影形式不限劇情片,允許提報動畫和紀錄片,每一個國家只可以提報一部電影作為國家代表。

奧斯卡國際影片的提報資格

根據規則,各國參與最佳國際影片的方式,是在學院的指定截止日前,提報國家的當年度唯一代表。電影必須在指定期間內,在「提報國」完成院線發行,且於商業戲院連續上映七天,如在串流平台或機上娛樂播放,皆不計於此。以今屆為例,提報影片必須於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間率先上映,方符合提報資格。

除了既定的日期放映區間外,針對國際影片還有另一項嚴格規定——國家代表的資格認定。在當今跨國製作的頻繁產出,影片究竟能代表哪一國家參賽,或許已不單純僅以導演國籍而認定之。對此,奧斯卡規則在國家認定提到:

「提交國必須確認影片的創作控制權(Creative Control )主要掌握在提交國的公民或居民手中。」

電影國籍的灰色地帶

近年,亦有不少代表在此模糊的界定中,如美國明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執導的影片《他們先殺了我父親:柬埔寨女孩的回憶》(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內容講述1970年代柬埔寨紅色高棉時期,全片以高棉語為主,成為第90屆外語片的柬埔寨代表,而在今年提報影片中,亦有如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於日本製作拍攝的《我的完美日常》,亦當選為日本代表。

而過去也有創作控制權不符,而被取消資格,如2021年白俄羅斯提報《波斯語課》(Persian Lessons)被取消資格,原因是其片雖為俄羅斯、德國和白俄羅斯三國聯合製作,但在關鍵職位卻沒有白俄羅斯公民。

文章插圖

語言也是一大爭議

語言方面,學院也要求欲提報的非英語電影,其原始對話音軌和完整畫面錄製,必須使用超過50%以上除英語以外的語言。過去的例子中,語言的爭議都是佔大多數,如2021年葡萄牙原提報的《聽見心聲音》(Listen),因英語比例達50%以上而被取消資格,後改提交佩德羅科斯塔(Pedro Costa)的《夢迴里斯本》作為當年代表;保加利亞也在2022年原提交《Mother》,也因為語言關係,改送選《In the Heart of the Machine》。

但不論是因上映檔期、提交國創作控制權或語言比例而未能符合資格,

學院都會盡力在公布資格審核通過名單前,與提交國評選委員會交涉,給予機會提交第二部電影。

消逝的霓虹,消失的資格

2023年9月25日,由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董事局宣布將推派由香港新銳導演曾憲寧執導,張艾嘉、任達華主演的《燈火闌珊》角逐第96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近五年,香港代表多以中、港合拍片為推選的對象,因此推選由香港製作的《燈火闌珊》消息一出後,獲得香港電影界的讚賞。

香港推選《燈火闌珊》一片,某程度也體現香港精神/文化的發揚,讓消逝的霓虹燈被國際看見,同時重新點燃起港產片的信心。與過去相比,似乎有股與眾不同的新氣象。

然而,在12月中奧斯卡公布最佳國際電影中,卻赫然沒有香港推派的代表。

香港代表在歷史上曾有兩次資格不服而被取消,一是2002年鮑德熹執導的《天脈傳奇》,另一則是2004年杜琪峰的《大隻佬》,前者因英語對白過多超過比例,後者則因上映時間過早,而被取消資格。

 為什麼《燈火闌珊》被取消資格?

對於《燈火闌珊》被取消資格,第一時間香港製片家協會表示正在了解中,隨後由協會主席洪祖星表示,因評選委員會的其一成員為《燈火闌珊》的主要演員,因其投下自己參與的電影,最後選為國家代表(事後演員任達華坦承自己為那一票),被學院認定因有「利益關係」,而取消了此片作為國家代表的資格。

洪祖星隨後也向媒體表示學院的內部規則一改再改,而改制也無「白紙黑字」規定;他提到2019年劉德華、林小明都曾投給自己的電影《掃毒2天地對決》做為代表也都沒問題,今年卻多此例讓提交電影資格失效。

評選委員的「專業關係」非新例

對此,奧斯卡官方也回覆,評選委員不得與提交電影有「專業關係」(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早非今年新例,儘管並未明確寫在對外公開的奧斯卡規則上,但會對符合資格的推選組織發送《評選委員會指引》(Selection Committee Guideline),許多國家如冰島、德國、澳洲等,皆在其推派國際影片的徵選規章上,皆有名列此項規則:

「所有評選委員必須是提出國的公民,且評選委員不得與提交影片有『專業關係』(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而評選委員會成員在學院規章也表示,其成員必須有一半以上來自電影領域的藝術家或專業人員,委員會名單也必須於指定日期內提交給學院作為備查。

文章插圖

收到指引規章但沒詳讀?

據香港媒體報導,《評選委員會指引》所出的「專業關係」,其定義包括任何直接參與電影工作的人,或者任何參與電影的發行或宣傳工作的人,此條件適用於所有評選委員會成員,不論此成員最終是否有投給自己參與的電影。

也意即,學院針對評選委員會的成員組成是徹底實施「利益衝突迴避」,拒絕所有成員與當年度報名影片有任何利益關係,更顯示美國影藝學院對整體公平、公正投票過程的重視。

洪祖星亦表示也收到最新的《評選委員會指引》,因此將協會原本的19個委員,臨時成立共13人的新選片委員會,而委員名單已於8月底獲得奧斯卡同意。

棄權,真的公平嗎?

隨後,影藝學院也對媒體回覆,在通知《燈火闌珊》不符資格後,有再請香港製片家協會再次提交他們的第二部電影;但協會主席洪祖星卻表示,在與新選片委員會討論後,以公平考量拒絕提交第二部電影送選奧斯卡,原因是既對第一高票的《燈火闌珊》不公平,亦對提交票數差距甚遠的第2名《毒舌大狀》也有所顧慮,因而放棄再度提名的機會。

誰選出代表國家參賽的電影

然而,此一事件最重要的癥結點,是選出香港代表的負責單位和委員會成員組成。

根據學院規章表示,負責推派各國的在地組織、委員會,須經由學院認定指派,例如台灣是由中華民國電影戲劇協會推派(文化部負責辦理執行)、法國指定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負責,馬來西亞是由馬來西亞國家電影局(FINAS)推派,英國則由英國影藝學院(BAFTA)辦理,每一個國家被指派的單位各有不同,有國家電影中心、影業協會,亦有該國的影藝學院;多數影片推派的方式是由執行單位負責組成評選委員會,以開會討論方式選出當年度代表;當然,也有不同作法的國家,例如以色列的代表則直接送選當年度以色列電影學院獎(Ophir Award)最佳影片,今年由《Seven Blessing》拿到此一殊榮。

誰選出香港奧斯卡代表?

回顧香港參加外語片的競逐歷史,最早可回溯至1959年,第一部推派至奧斯卡的香港代表為岳楓執導的國語片《雨過天青》,隨後1964年由影視大亨邵逸夫親手成立的「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獲得奧斯卡的指派推選影片,協會每年組成「最佳外語片香港區評審委員會」,送選代表參與奧斯卡的競逐。

文章插圖

該協會僅有兩項重要任務,除了參與奧斯卡外,亦會推派五部電影參加亞太影展(2021年停辦至今),協會與亞太影展的關係,也出自邵逸夫在東南亞市場的拓展和參與創辦的「東南亞電影製片人協會」有關。每年這兩項影片的選擇皆由該協會數達十多位的董事局成員選出,而洪祖星亦長期跟隨邵逸夫,直至邵逸夫年事已高,才交棒給洪祖星擔任主席逾三十年至今。

資料查無?

但詭譎的是,關於「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的資料,網路上幾近查無,既沒有成員名單、官方網站,更遑論誰身在董事局、成員有誰,也讓香港電影界每年對於奧斯卡代表的疑惑,已不在只是影片的結果,更在乎的如何被選擇的過程。

如仔細搜索,會翻查到現今仍打著製片家協會名義,或聲稱其成員的,除了主席洪祖星之外,還有泰吉影業集團的藍凱莎玲及林旭華,兩人皆為該協會之理事。此外,翻查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的聯繫地址,是位於將軍澳的邵氏影城,信箱也與香港影業協會(MPIA)共用。洪祖星不僅是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同時也身為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而前述的藍凱莎玲亦於2021年至2023年擔任香港影協會理事和副理事長,甚至關於香港推選奧斯卡國際影片的規章,亦都透過香港影業協會的網站公布報名辦法。

 香港爭議事件簿

香港對於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爭議或許不是第一次,2021年,香港推派香港導演曾國祥執導的《少年的你》作為國際影片代表,該片由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全片以國語為主、述說中國故事,最終被推派角逐奧斯卡。

文章插圖

儘管《少年的你》或許可符合條件認定其為香港電影,但仍舊造成不少香港人熱議,當粵語仍是香港的主要語言,港產片又或是粵語片,沒有說好香港故事的更好選擇?

雖然最終該影片為香港創下近十年的最好成績,繼中國導演馮小剛的《夜宴》(1991)和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1993),再次有香港代表入圍進奧斯卡最後五強,上一次的好成績,得回溯至2013年的入圍最後九強的《一代宗師》。

「沒有香港電影,只有大中華電影」

從《少年的你》到《燈火闌珊》,讓「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的神秘面紗得已重新被揭開,也正因為這次的程序失誤,任達華的一票,讓香港電影圈見識到過去選送代表的「小圈子」好朋友選舉,不清楚查明奧斯卡的官方規則,亦沒有公開討論紀錄、沒有送選的理由,沒有任何委員會成員的名單,僅徒留製片家協會主席「沒有香港電影,只有大中華電影」的言論。

區區要一個公開透明且公平公正的程序,對香港而言,或許依舊是一條漫漫長路。


作者/馬曼容

(筆名 Pony,從事影像評論、採訪、專刊編輯等文字工作,並致力於香港影像與亞際文化研究。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2019 年起於台北電影節工作至今,現為節目選片人。)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