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hala Na! 相信天命的樂觀菲律賓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英語島文/ 李宗憲 

四月底,馬尼拉一個雜亂密集的住宅區發生大火,並響起爆炸聲,這把晚間的無情火,導致近600個家庭,無家可歸。我在火災的幾天後到現場採訪,大部分的居民已經被安置在一旁的臨時帳棚。

文章插圖

大火毀家園卻樂觀以對

由於這裡的房子都是用劣質的建材所建,因此經過大火一燒就倒塌,原本四層樓的房子,現在只剩下半層樓高。意外的是,當我走進被燒得幾乎全毀的住宅區,看到的不是徬徨無助的臉孔,而是聽到響徹雲霄的聊天聲、笑聲和磚頭碰撞所發出的敲擊聲。「我家原本有電視、桌子、衣服,全部燒光了。」打著赤膊的年輕人,正拿槌子敲著水泥磚塊,他笑著說,他的家人們正住在外面的帳棚,現在他要把房子蓋回來。

「物資拿到就好了」 不介意政客災區作秀

當時,剛好遇到馬尼拉市長艾斯特拉達 (Joseph Estrada)在現場發送大米、飲料、麵包、睡袋等物資,現場的民眾守秩序的排隊,並為市長的到來,一陣歡呼,現場有如選舉造勢活動。雖然人們心照不宣,這是個政治人物的表演舞台,但居民哪管那麼多,他們只想趕快拿到物資和政府贈送的建材,重建家園。房子的另一旁,中年男子穿著內褲,站在水桶旁邊開心地洗澡,面對市長來訪,他說:「物資拿到就好了」。

大火沒有燒掉居民的希望,現場充滿著歡笑聲,重建工作反而有一種大興土木的錯覺,整個氣氛感覺充滿希望。我不禁好奇,是什麼原因讓菲律賓人如此樂觀正面,面對災難依然能掛起笑容?

文章插圖

“Bahala na” 就這樣吧,都是神的旨意

菲律賓是世界第三大天主教國家,天主教徒占菲律賓人口的83%,幾乎家家戶戶都擺有十字架,街道上也能看到耶穌塗鴉,或許是信仰的力量,菲律賓人總是正面樂觀。 菲律賓很多人對天主教信仰是不會提出質疑的,單純相信,而因此活在當下,他們覺得神已經安排好一切,遇到困難,不需要過度擔憂。

菲律賓的泰加洛語有句話是 “Bahala na”,意思是就這樣吧,都是神的旨意。很多人認為,倚賴神就足夠,有點聽天由命的感覺,像是之前上班的辦公室遇到停電,我的反應是驚訝且擔心截稿來不及,但菲律賓同事笑笑著說沒關係,可以休息睡覺,冷氣沒了也不在乎,上衣脫了繼續睡。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每次雨季淹水時,總有許多小朋友高興的在汙水中戲水。

教會是社會議題的意見領袖

宗教不只影響了菲律賓人的個性,對菲律賓的政治也有十足影響力,每每有重要的社會議題,或政府要實施某些政策,媒體通常都會採訪天主教會的主教,因為他們是意見領袖,發言具有指標性,而且左右了該教會信眾的決定。這些政策常與人權有關,像是同性婚姻、或杜特蒂的反毒戰爭,因此許多政客也會拉攏教會關係,因為取得神父的支持就等於拿到廣大信眾的選票。

當然,我也有擔任記者的朋友說,與過去幾年相比,現在的民眾似乎比較會自己做決定,不會單單依照教會的方向,不過就我的觀察,這一族群大部分都是受高等教育的菲律賓人。

文章插圖

聽天由命有時卻是種藉口

信仰除了使得菲律賓樂觀正面,但也有些負面影響。 “Bahala na”,聽天由命的個性養成了部分菲律賓人的懶惰不積極的習慣,因為知足反而不願努力而沒有競爭力。我菲律賓朋友就曾對我說,菲律賓人總認為「剛好就好」,反正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某方面也可以說是不願意承擔責任。

但不能否認的是,菲律賓人的特質,的確有部分是值得學習的,面對低薪、差勁的治安、總是擠得像沙丁魚的電車、大排長龍的車站閘門、讓人滿頭大汗的炎熱天氣,他們總是能微笑面對;對大火意外,竟然也能如此「淡定」。

那些真實的笑容,對生活相對舒服及富裕的台灣人來說,反而似乎越來越陌生,對比台灣從政治人物、媒體及網路鄉民習慣性地「唱衰」台灣,若學習菲律賓人的正面樂觀,更積極的面對台灣真正的困境,找出方法,進而有向上的氛圍,或許會比「唉聲嘆氣」,來得更有意義。

【一張圖搞懂】訂閱集資:Mobile上的13堂英文課:http://bit.ly/2JVlmyo 


延伸閱讀:《當舖和ATM一樣常見 菲律賓當舖經濟這麼玩
「就像糞坑一樣」 菲律賓長灘島將封島半年
打破填鴨教育風氣 印度德里推出「快樂課」

英語島 logo

英語島

「我們在英文裡吃過的苦,原來知識才是真正的療癒。」英語島提供一種雙語的世界觀,包含社會創新、商業、科技、文化、旅行。這本雜誌很有趣,我們也不特別教英文,但你讀了英文自然就變好。我們有「世界旅行家」、有「知識的顏色」、有「英語實驗室」、有「Debug」…,知識的滲透是不可思議、恍然大悟,會讓英文走入靈魂。英語入魂,像傳說中的拉麵口味,吸一口,一口入魂。讀英語島雜誌,終於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