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中國大學,你的爸媽正待在「愛心帳棚區」
在天津大學開學前夕,本來是體育館的地方正被五顏六色的帳篷佔據著,在這個空間裡,人們可能各自講著彼此都聽不懂、來自中國各地的方言。等到夜晚來臨,他們會魚貫前往學校的更衣室漱洗,再拿著枕頭和毯子回到帳篷休息。
這裡不是什麼大學新生訓練營,而是專門提供給新鮮人爸媽居住的地方。這些爸媽可能橫越了數千公里、搭了好幾個小時的火車,就是為了在學期前能好好向自己的孩子道別。

2014年在天津大學,一名男子走過了體育館內 230頂帳棚。「愛心帳棚」在天津大學已經行之有年。
路透社
2017年12月,蘇州大學的學生在自修室準備著研究所考試。
路透社
2018年6月,在封鎖線外,家長正在等待自己的子女考完高考。
路透社被寵壞的一群人?
當然,「大學特地替陪同爸媽設置帳棚」這件事,每年總會在網路上激起正反議論,有些人直批這些小孩太過嬌嫩,也有人覺得不論是爸媽或小孩,他們都該更獨立一點。
一胎化政策的必然結果
不過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也能說是中國一胎化政策下必然的結果。雖然一胎化政策已經在 2015年底廢止,但自從該政策在 1979年開始實行後,大多中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因此父母往往會投注大量心力在唯一一個孩子身上——這不僅讓父母難以放手,孩子也很難培養出獨立自主的能力,有些人還會用「小皇帝」來戲稱這整個世代。
第一次出現 所以很興奮
不過在另一方面,智庫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所謂「愛心帳棚」的現象被過度檢視了,他說:「這每年都會出現.......畢竟對有些家庭來說,這是他們家裡出現第一個上大學的人。用這種方式來分享、慶祝他們的喜悅並沒有什麼問題。」
實際探訪這些父母、新生,不同家庭也有著很不一樣的想法。

2017年2月,一群準備畢業的大學生穿梭在就業博覽會,希望可以找到好工作。
路透社
今年 1月, 一名學生騎著腳踏車經過了北京某間大學的正門。
路透社「希望來世仍是母女」
畫面另一端,媽媽楊魯平則是很捨不得女兒呂亦卓,她說:「我希望可以住在她旁邊,確保她既安全又快樂。我總是跟她說,希望我們來世後還能是母女。」
楊魯平說女兒以前念寄宿學校的時候,每周都會把要洗的衣服帶回來給她處理,她對著呂亦卓說:「你現在是大學生了,以後要學會怎麼洗衣服。」此時呂亦卓打斷她說:「我知道要怎麼洗。」
實現上大學的夢想
當然也有家長是單純感到興奮。來自江蘇省的齊洪雨便說女兒「實現了他的夢想」,他不僅以她為榮,也想要趁著這個機會一覽大學的模樣。
「他們是溫室花朵」
齊洪雨描述自己是在農村長大的,相較起來,他的女兒、女兒的同學都是在物質比較豐沛的環境中成長,所以他希望女兒可以在接下來的期間變得比較獨立。
「他們就像溫室裡的花朵,」齊洪雨說:「他們一直都在讀書,從來沒有看過現實社會的樣貌。」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