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冰凍挪威苔原 超過200頭馴鹿集體餓死

本周一,科學家在挪威極圈發現超過 200頭馴鹿的屍體。這是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馴鹿集體死亡案件。

文章插圖

超過200頭馴鹿餓死

本周一(29),三名來自挪威極地研究所(Norwegian Pola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在位於挪威極圈的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上進行針對野生馴鹿(Reindeer)的年度「鹿口普查」時,於距離地理北極點 1,200公里處,發現了超過 200頭馴鹿的屍體。

首件大規模死亡事件

「研究人員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大規模的馴鹿集體死亡事件。」挪威廣播公司(NRK)表示。挪威極地研究所的科學家推測,這些馴鹿應該是在去年冬天因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飢餓而死亡。

文章插圖

全球最北的人類居住地

作為挪威最北界的國土,斯瓦爾巴群島擁有全球最北方的小鎮朗伊爾鎮(Longyearbyen),同時也是暱稱「末日種子庫」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的所在地。該種子庫收藏了成千上萬的種子、歷史文獻和重要資料,避免受到天災人禍破壞,以備不時之需。

全球暖化最快速的地方

不過,科學家指出,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趨勢下,斯瓦爾巴群島可能是全球暖化進程最快速的地區。這是因為北極暖化(Arctic Warming)造成融冰、融雪現象,會使深色的土壤與地表露出,可反射陽光的白色雪地減少、容易吸熱的深色地表增加,形成了加速暖化的循環。

對野生動物造成衝擊

「斯瓦爾巴群島可能是氣候變遷趨勢最明顯的地區。」挪威極地研究所表示:「而這對於棲息在當地的野生動物造成了衝擊。」

挪威極地研究所在Instagram上發布貼文,解釋這次的大規模馴鹿集體死亡事件的起因是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覓食困難。

今年 6月21日,挪威極地研究所才發布貼文,指出斯瓦爾巴群島的馴鹿群體對當地生態系非常重要,但牠們在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壓力下也特別脆弱。

全球馴鹿數量已減少一半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於 2018年公布的《2018北極報告》(Arctic Report Card),從 1990年代中期開始,全球的馴鹿數量就下降了 56%。

花40年追蹤斯瓦爾巴馴鹿群體

挪威極地研究所已經花 40年追蹤、研究這群住在斯瓦爾巴群島的馴鹿群體。該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從 1980年代開始,斯瓦爾巴群島的馴鹿數量已經成長了一倍,現在大約有 2萬2千頭左右。然而,過去只有在 2007年尾到 2008年初的冬季有發生過類似的馴鹿大規模集體死亡事件。

牽一髮、動全身的苔原生態系

斯瓦爾巴群島的馴鹿之所以如此受到挪威研究人員的重視,是因為牠們在整個苔原生態系中扮演了很關鍵的角色。儘管斯瓦爾巴群島上的馴鹿只有屈指可數的天敵,但牠們的屍體是北極狐(Vulpes Lago­pus)的主要食物來源,牠們也會跟數種鳥類競爭食物。

這就代表,任何馴鹿數量的變動都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其他動物群體的狀況,以及當地植被的生長。

文章插圖

氣候變遷導致下雨頻繁

挪威極地研究所的三名研究人員花了 10天調查馴鹿大規模集體死亡的原因。最後,主要研究人員彼得森(Ashild Onvik Pedersen)表示,這起事件的起因是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氣候變遷使當地下雨次數更頻繁。」她說:「雨水落在雪地上後,很快地在苔原上結冰,讓取得食物變得更加艱難。」

雨水在苔原表面結成堅冰

在冬季,斯瓦爾巴群島的馴鹿會利用牠們的鹿角挖開鬆軟的雪地,食用雪地下方的苔原植被。然而,因大量雨水頻繁落下而反覆解凍、結冰的冰層,最後會變得堅不可破,讓馴鹿吃不到被冰凍在底下的植被。

飢餓的馴鹿竟成常態

同時,全球暖化延長了夏季溫暖的日數,讓馴鹿的繁殖季變長,導致去年該馴鹿群體生下了比以往更多的小馴鹿。在數量暴增、食物不足的情況下,這些年幼或虛弱的個體會最先死亡。

「飢餓的馴鹿變得越來越常見了。」挪威極地研究所國際事務總監霍門(Kim Holmen)在今年年初告訴CNN。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