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版最高法院 獨立監察委員會全新上線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Facebook終於公布第一批監察委員會成員的名單。未來,如果Facebook及Instagram的用戶們不滿意平台對貼文或內容的處置結果,都有機會透過委員會改變Facebook的決定。

只是,監察委員會的成立真的這麼美好嗎?

文章插圖

新成立的委員會

上周四(7),Facebook終於公開外界等候已久的獨立監察委員會(Oversight Board)第一波共 20名成員的名單。未來,這個委員會將扮演類似「最高法院」的角色,對日後Facebook保留或下架內容的決定進行事後審查,委員會的裁決對Facebook有一定程度的約束力,甚至有機會影響Facebook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的決定。

For the last two years, we've worked on establishing an independent Oversight Board to ensure that we always live up to...

Mark Zuckerberg 發佈於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在個人帳號發文,形容監察委員會的成立是一項里程碑,成員們多元的背景更將替未來的重要決定帶來多元觀點。

最重要的任務

監察委員會最重要的任務是審視Facebook將內容下架或保留的決定及背後原因,此外,也能在最終裁決中對Facebook的內容政策提出建議,而Facebook方面必須公開回應。

外界普遍將這個委員會的成立,視為Facebook對外界長年批評他們處理爭議性內容方式的一種回應。

文章插圖

Facebook選擇4名共同主席

在這 20人當中,Facebook首先指定了 4名監察委員會的共同主席,再交由 4位共同主席決定剩餘 16名委員的名單。未來,這個委員會人數將成長至 40人。

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到前總理 台灣人名列其中

從已公布的名單來看,成員們的背景各異,有阿拉伯之春期間組織數場抗議活動的葉門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卡爾曼(Tawakkol Karman);丹麥前總理托寧施密特(Helle Thorning-Schmidt);美國史丹佛大學法學院美國憲法中心(Stanford Constitutional Law Center)的教授麥康諾(Michael McConnell)等人。

當然,還有來自台灣,目前任職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陳憶寧教授。

監察委員會唯一的華裔面孔

陳憶寧教授專精於傳媒政策、媒體的社會角色與定位等領域,除了學術領域,她也曾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委員。

在接受傳播學院採訪時,她強調「提供亞洲視角觀點,是我加入Facebook的監察委員會的原因之一」,她說道:「我希望監察委員會能夠提升內容決策的公平性、保護言論自由,並使社群平台更為安全。」

文章插圖

Facebook必須回應建議

未來,用戶如果不滿意平台審查的結果,就能向委員會提出申訴。經過委員們進一步評估後,才會決定出要深入審查的個案。隨後,監察委員們將組成專門小組審查個案,小組需提出最終決議的草案供全體委員審查,最後才成為對外公布的裁決結果。

除了用戶,Facebook方面也能提出「重大困難」的個案要求委員會審查。

依照制度設計,只要裁決結果不違法,Facebook就必須執行,

「我們不是網路警察」

監察委員會的成立受到了全球矚目,但是擔任監察委員會共同主席的史丹佛大學法學院教授麥康諾提醒道,希望大眾不要對委員會有錯誤的期待。

他指出,委員會絕非要扮演「網路警察」的角色,他說:「別以為我們是某種快速介入單位,能迅速反應並解決問題。」他強調,委員會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事後、慎重地二次檢查(的單位)」。

文章插圖

獨立資金,守護委員會的獨立性

為了確保委員會的獨立性,Facebook首先讓監察委員會成為一個體制上獨立於公司之外的單位,而非掛名在Facebook下的機構。

其次,監察委員會的資金並不是直接來自Facebook,而是由Facebook提供一筆 1.3億美元(折台幣約 39億1,755萬元)的資金,交給獨立的信託基金會管理,再由信託基金提供資金給監察委員會。

最後,監察委員三年一任,最長可以連任三次,Facebook公司也沒辦法開除任何監察委員。

影響創辦人的決定 不代表決定結果

但是,Facebook仍然在制度上為自己保留後路。

舉例來說,科技媒體《Mashable》特別指出在章程第五條管理段落中,Facebook在與監察委員會的關係段落中寫道:「Facebook在技術及操作層面可予以配合,且符合 Facebook資源合理分配的原則之下,將全力支持監察委員會提出的要求。」就給了Facebook可以變相退出任何決定的空間。

除此之外,《Mashable》還特別點出監察委員會資金的實際出資者仍然是Facebook,且監察委員會最初的 4名共同主席是由Facebook選擇,質疑這個監察委員會是否真的「獨立」。

文章插圖

Facebook模糊了真正重要的議題

除了制度爭議以外,也有許多批評認為Facebook設立監察委員會是模糊焦點的舉動,反而沒有面對真正的問題:假消息。

哈佛大學肖恩斯坦研究中心(Harvard's Shorenstein Center)的研究總監多諾萬(Joan Donovan)指出,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中,各式各樣的假消息在Facebook上瘋傳,譬如英國部分民眾因誤信 5G基地台會傳播COVID-19(武漢肺炎),動手破壞基地台等,使他強調解決「假消息瘋傳」,幫助人們取得正確內容及資訊才是當務之急。

她表示:「監察委員會使人們分心,而非關注『應該發生的事情』,即開發避免加速假消息或錯誤資訊傳播的科技。」

成員背景多元,就是沒有假消息專家

美國媒體NBC還指出另一點:一直以來,Facebook最受人們批評的地方是無力對付瘋傳的假消息,但此次公布的 20人名單中卻沒有專精於假消息領域的專家。

First Draft的負責人及假消息專家沃爾德(Claire Wardle)表示,她希望未來監察委員會中能有更多假消息領域的專家參與其中。

文章插圖

審慎樂觀,期待未來發展

不過,沃爾德仍然表示她對委員會的成立抱持著「審慎樂觀」的態度,也對目前公布出的名單感到滿意。

她說:「這些人身上帶著太多榮譽,不可能僅因要滿足Facebook的要求而冒著賠上自己名聲的風險。」

不期待大眾一開始就鼓掌叫好

面對外界的讚賞與批評,Facebook全球事務和通訊副總裁克雷格(Nick Clegg)指出,他並不期待委員會成立的消息一公布就會獲得人們的讚賞,或是「感謝老天爺,他們都是很棒的選擇,監察委員會一定會成功」這種話。

相反的,克雷格說道:「直到監察委員會開始運作,在接下來幾個月甚至幾年當中,成功處理一些困難的案子,否則人們沒道理一開始就相信成立委員會是個成功之舉。」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