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交易遊戲化,年輕散戶自殺案不宜輕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黃敬哲 

近日,美國一名使用 Robinhood 線上交易系統的年輕散戶,因為帳戶上出現近 73 萬美元的虧損而自殺,這起案件引起市場相當大的關注。

文章插圖

名為 Daniel Kearns 的 20 歲青年在其伊利諾伊州內的家中電腦留下了遺書,稱 Robinhood 害死了他。且這可能起因於他對 Robinhood 的財報顯示有所誤解,其使用了相當大的槓桿操作,所以一時間以為他已經背上了龐大的負債。且這位青年還認為,只要自殺就可以讓家人免受牽連。

這位青年正在大學部攻讀管理學,目前已是 2 年級,對金融市場相當有興趣,所以他選擇使用了如今相當熱門的 Robinhood 線上交易系統。此系統就是針對年輕用戶所開發的,介面簡明易上手,深受年輕族群的歡迎。尤其近期股市大起大落,炒股風潮開始盛行,吸引了不少散戶進入市場。

在 6 月初,才剛有媒體報導,一名 26 歲的年輕散戶因為使用 Robinhood 搶到航空股反彈,一天就賺了數千美元,加上美股無視疫情的復甦,吸引更多人投入。且實際上也是更年輕的族群在如今股市中賺到更多錢,因為一般法人在基本面不穩下,做法較為保守。但新湧進的散戶可不這麼想,在股市大崩盤時勇於搶進這些資產,其中許多年輕人往往還是這輩子第一次進行投資。

文章插圖

金融投資並非電玩

金融科技的發展的確改變了這個市場,令交易變得非常簡單,不僅快速還不收佣金,就像在打電玩一樣的體驗。且值得注意的是,Robinhood 並非真的沒有提供相關金融資訊給用戶,事實上,其網站也有很多金融常識及風險的解說,並也強調金融教育的一面,但卻仍然釀成這樣的悲劇,這才是最值得注意的。金融跟電玩可不一樣,投資是需要承擔壓力的,但很多年輕人可能並不清楚。

缺乏系統性的學習,以及足夠的監督,就算把充足資訊擺在眼前,一般民眾對於專業知識的獲取仍然會有障礙,就算是一位具有良好教育的大學生,也會出現這種問題。當然目前最受詬病的是,為何 Robinhood 讓一位還在校的年輕學生進行高槓桿金融交易。從遺言可知,這位青年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從事的是怎樣的交易。

目前,自殺年輕人的家屬還沒有準備好回應孩子的離世。圖為死者生前留下的帳戶截圖,可以看到底下標示為負 73萬美元。

事實目前尚未釐清,許多資訊基於隱私而不公開,但依目前官方的說法,是因為系統結算顯示出錯,造成這位年輕人誤判,因為他進行的應是虧損有限的期權交易,公司也承諾會再重新設計 UI 避免同樣的悲劇發生。但無論如何,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先不論 Robinhood 提供的金融槓桿可能有問題。當今金融市場的真正挑戰仍然是專業知識的落差,以及去中介化的後遺症。

這起事件反映的不只是新興金融科技發展的副作用,也與過度競爭的金融環境有關。不只是美國,近期台灣金融業也紛紛將目標放在年輕族群上,雖然不是說台灣也會發生同樣的事,但的確也有將金融交易遊戲化的傾向。所以探討基礎金融教育對於未來社會的重要性,政府或相關單位應該還是要盡早提上議程。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