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膠囊旅館 中世紀歐洲箱型床
對於現代人來說,「睡在箱子裡」似乎很難想像,感覺睡起來一點都不舒服。不過,對於生活在中世紀歐洲的人們來說,當時流行的「箱型床」可是好處多多。

睡在大櫃子裡是什麼感覺?這個問題問中世紀的歐洲人最知道!
Photo: Wolfgang Sauber內建床組的大櫃子
箱型床(The box bed),在法國又稱為「封閉的床」(lit clos),這是一種來自中世紀內建床組的家具,外表長得就像一件大櫃子,有的還附上了可以滑動或推開的門板,有的則以窗簾遮光。有的箱型床自成一件家具,有的則是特別建在房間的畸零角,塞進室內無用的空間。
箱型床該怎麼睡?
至於尺寸,箱型床的長度大約只有 160-170公分長,主要是因為中世紀歐洲人長得沒有那麼高頭大馬。
此外,有相關討論指出,說不定當時的人們為了健康,採取坐睡而非躺著睡。在 1642年,瑞典皇家醫生斯帕曼(Andreas Sparman)就曾在著作中提及,人們應該要坐著睡,免得胃液會上流,然而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獲得證實。

在這幅 17世紀荷蘭畫家霍赫(Pieter de Hooch)的作品《母親的責任》(A Mother's Duty)中,可以看到畫作的右上方正是箱型床。
Photo: Pieter de Hooch《咆哮山莊》提過它
而描述箱型床最出名的文字出自 1847年出版的英國小說《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作者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在書中寫到,箱型床真的是一件設計非常方便的家具,能在不大的空間中給予家庭成員個人隱私。當關上箱型床的門板時,裡頭就是充滿安全感的小世界。
歐洲各國都看得到
細究箱型床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區(Brittany)。而到 16世紀,歐洲各國都可以看到箱型床的蹤影,法國、蘇格蘭、荷蘭、奧地利、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都在使用箱型床,此外,隨著箱型床越來越受歡迎,各種設計百花齊放,到了 18世紀箱型床的設計已經十分精美,甚至能夠巧妙地融入房間中不被發現,外人乍看只覺得是個一般的櫃子而已。

有的箱型床做得就像衣櫃一樣,只要把門板給拉上,根本就看不出來裡面是一張床。
Photo: Heinz-Josef Lücking
箱型床睡起來很溫暖,然而也有不通風的壞處。
Photo: Jean-Luc Bailleul好處二:睡起來很溫暖
至於睡在箱型床中是什麼感覺呢?
或許問住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天寒地凍環境的人最知道,這個區域十分流行箱型床,主要的原因正是因為箱型床關上門板、拉上窗簾後溫暖得不得了。
好處三:防止被狼攻擊
門板和窗簾除了可以擋風,也可以防範不速之客的入侵。當時在鄉間地區,諸如狼等野生動物會趁夜深人靜潛入農家覓食,人們睡在箱型床中相對安全,不容易被牠們發現。有時,農人外出工作時,也會把嬰兒放在箱型床上保護好。
In homes with usually only one room, the box-bed allowed some privacy and helped keep people warm during winter. It was the main furniture of rural houses until the 20th century. pic.twitter.com/OgZ6R6lDIt
— Marina Amaral (@marinamaral2) June 3, 2018
圖為人們睡在箱型床中的老照片。

在這張可以追溯回 1910年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對穿著布列塔尼傳統服飾的夫妻坐在箱型床前。
Newscom/達志影像
時至今日,膠囊旅館的出現,是否讓你聯想到中世紀的箱型床呢?
Photo: Mathieu Thouvenin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