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車廠友善中高齡員工 背後有經濟考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汽車大廠BMW近年推動一個提升中高齡員工生產力的計畫。在實作後發現,只需改變工作環境上的細節,就能帶來巨大效果。丁戈爾芬格廠長布倫納說,工人做起來輕鬆,產品品質就會提升,對公司和員工來說是雙贏。

文章插圖

艾普佛(Rheinhold Apfel)在德國汽車大廠BMW位於丁戈爾芬格(Dingolfing)的總廠工作25年後,最近開始換穿公司發的新鞋上班,這雙鞋鞋墊比一般鞋子厚,鞋底也加強了避震效果。「我們往往得一連站好幾個小時」,現年48歲的他說:「公司引進的這些新措施,讓我們上班比以前更輕鬆。」

德國車廠有開放民眾參觀的傳統,去看過的人應該對生產線上各個環節環環相扣的精準,以及即便採用大量機器人組裝,人力依然扮演吃重角色印象深刻。根據德國法令,勞工退休年齡為67歲,工人在車廠工作得經常彎腰和扭腰,尤其上了年紀難免有背痛和膝蓋痛的老毛病,而這個問題隨著人口高齡化只會越來越嚴重。

BMW是比較早預見勞動人口高齡化和做出因應的德國企業。根據BMW2010年公布的研究,工廠員工的平均年齡從2010年起,未來五年會從43歲提高到46歲,50歲以上員工的比例,也會從原來的三成增加到一半以上。

BMW因此在近年推動名為「今天為明天」(Today for Tomorrow)的計畫,探討員工平均年齡提高的同時如何維持生產力,一開始先從年紀比較高的一組員工試行,再擴大到集團旗下所有工廠。

文章插圖

在計畫實作後發現,顯然只需改變工作環境上的細節,就能帶來巨大效果。例如,員工上班換穿符合人體工學的鞋子,工廠也改成相應的軟質地板。艾普佛說:「這鞋子穿起來舒服,走起來也特別穩。」此外,螢幕上的字體變大了,工廠的照明也改善了,讓上年紀的員工眼睛不再吃力。這個深具遠見的計畫,如今被各大廠仿效,成了德國製造業津津樂道的典範。

廠內現在到處可看到理髮師的高椅,艾普佛每天上班,一半時間就坐在這高椅上,裝工具和螺絲的盒子也全都調整成手伸開就能輕易摸到的高度,再也不用怕閃到腰。

另外一半的時間,艾普佛站在機器前操作,這些機器再也不像過去一樣緊貼著地面,而是離地幾公分,讓鞋子的前緣深入到機器下面,這樣工人就能緊靠著機器工作,無需彎腰增加受傷風險。

機器前現在多掛了一張圖,上面畫了物理治療師根據操作這台機器常做的動作所設計的簡單體操,方便工人隨時做。每一座廠房也新闢了健身中心,有床可以躺下來休息,還有物理治療師定期在場指導保護關節的體操和氣功。

文章插圖

嚴格說來,「今天為明天」的措施並非完全針對中高齡員工,畢竟年輕的工人也可受益,比較貼切的說法是創造一個符合各年齡階層需求的工作環境,進而增加員工滿意度、提升生產力和減少受傷的機率。

丁戈爾芬格廠長布倫納(Heinz Brunner)就說,工人做起來輕鬆,產品的品質就會提升,對公司和員工來說是雙贏。

事實上,不只BMW,德國其他車廠也有類似的做法,例如奧迪(Audi)工人坐著工作的時間比過去還久,在其他車廠,外型如機器手臂般的活動座位也相當常見。德國車廠如此重視中高齡員工,積極改善職場環境,背後除了經濟考量,也與資深員工的優勢有關。

文章插圖

首先,雖然德國車廠近年紛紛到美國和中國建廠,但最頂級的車款仍留在本國製造,如果因平均年齡增加導致生產力下滑,競爭力將無法維持。因此,如何提升中高齡員工的生產力,在德國的製造業成了顯學。

其次,少子化的趨勢,加上德國製造的高級車供不應求,造成各大車廠都有缺工的問題,尤其是受過技職教育的技術工人。人才的培養非一蹴可幾,資深員工技術純熟、個性穩重、對公司又忠誠,適合生產構造複雜的高階產品,反倒成了車廠的競爭優勢。

除了業界,德國政府十分關注勞動力高齡化的趨勢,2012年起開始出版研究報告,包括「中高齡者的就業市場」、「符合各年齡階層需求的職場環境」、「健康的工作」、「終身學習和再教育」四大冊。根據德國聯邦勞工局2017年的統計,55到65歲人口就業的比例高達一半,比過去還多,可見官方和民間許多友善中高齡員工的措施,已經發揮效果。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