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課本,到處都是貼心的設計
日本的小學課本除了精美的外表,其中也包含了許多非常貼心的設計,課文內容大量應用圖像化、步驟化、和比較的方法,讓知識都在清晰的邏輯中呈現,學生也能一目了然。課本也非常體貼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課本內的插圖,一律都使用能讓有色覺障礙的學生也能清楚辨識的配色;對於油墨過敏的學生,也會提供如日曬本、影印本、或特別消味本等客製版本。
課本的前幾頁,通常會詳細交代這本課本的編排邏輯、符號,讓學生在複雜的資訊中也能很快理出頭緒。除此之外,課本的開頭也介紹學生如何進行資料收集、訪視、以及如何整理最終報告的資料,配合課堂中的分組討論以及田野調查等學習活動。
日本國中以下的教科書費用皆由政府負擔。然而若我們將台日教科書做對比,日本國小教科書的售價是台灣的三倍以上,可見日本政府在保障教育普及化上不遺餘力。
一套課本,要花四年製作
日本精美的小學課本來自教育體系縝密的規劃,上至首相親自擬定的教育指導方針,下至各出版社結合教育與設計人才挹注的心血。有充足的時間與預算讓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才能共同成就兼具知識與美感的課本。
現今日本教科書的製作流程,可以追溯至1984年。水越設計的企劃長林舒表示,日本在1980年時經濟起飛、媒體興盛,卻導致國人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視程度降低,故政府下定決心改革,將教育政策的制定提升至最高層次,由首相主導教育改革。
在教育政策產生後,出版社依據文部科學省所頒布的《教科用圖書檢定基準》和《學習指導要領》來編纂教科書,這個階段需要耗費一年時間,其中包含交給具有教師身份的教科書作者撰寫內容、以及交由專業設計團隊規劃課本視覺呈現。
接著,在第二年時交回文部科學省審核,經過一年的審核後,第三年會在全國各地舉辦900多場教科書展,由各地的教育委員會和公私立學校校長親自選書,此制度也避免了書商業務直接和教師推銷的問題。
教科書樣貌要多元,就別「建議」
日本教科書發展初期曾有「教科書樣式建議」,作為出版社設計教科書的範本。然而在日本語境中,「建議」常常等同於「規定」,讓人們容易因上行下效而失去創意。為了讓教科書的樣貌能有多元的發展,故政府在1999年決定廢止此項建議。
教科書更新,老師也得更新
日本的教師每10年需要參與「教師增能」培訓,並透過檢定更新證照,日本透過這種方式確保教育改革的執行,不只停留在教科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