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維多利亞廣場 不斷增加的示威民眾
16號,示威民眾從維多利亞廣場開始聚集並不斷擴散,人們大多身穿黑衣。有些人拿白花、悼念從太古廣場墜樓身亡的反送中示威者,也有人高舉寫有「不要殺我們」、「撤回惡法」、「沒有暴動 只有暴政」等標語,對前幾天,香港警察在驅離示威民眾時執法過當的行為表達不滿。
緩慢移動的超大型隊伍
整個遊行隊伍移動得很慢、也因為有大量的示威民眾從不同街道、地鐵站湧入而走走停停。
就算到晚上,示威人潮也一直沒有散去。
33.8萬 vs 200萬
香港警方估計遊行最高峰時刻大約有 33萬8,000人上街,「民間人權陣線」則估計整場示威一共有 200萬+1人參與——如果該估計屬實,這將是香港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示威。
至於之所以要特別寫+1人,則是要記念那名在太古廣場墜樓身亡的反送中示威者。
是什麼樣的狀況,讓香港人不斷上街抗議?
關於香港這一陣子面臨的狀況,可以參考《103萬人的怒吼 香港人上街反對的《送中條款》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自從香港政府推出被暱稱為《送中條款》的《2019 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 ( 修訂 ) 條例草案》(後稱《逃犯條例》),關於待在香港的嫌犯可以引渡到中國的部分就一直有爭議,人們擔心此法一修,就會讓政治犯或異議人士因此被引渡到中國,特別是中國政府過去就時常用貪腐、擾亂國家等罪名針對政治異議人士。
從103萬人示威到今天,香港又發生哪些事?
本月 9號,有 103萬人走上街頭的反送中大遊行——卻得到政府宣布將在 12號照常二讀《逃犯條例》的回應。因此在 12號,在香港立法會本來要把《送中條款》交付二讀的這一天,人們紛紛以罷工、罷市、罷課的方式走上街頭抗議;然而,當示威者升級行動時,有些人卻遭到警方以橡膠子彈、布袋彈示威者驅離。
15號下午三點,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無限期暫緩《逃犯條例》修訂,但並沒有如示威者所要求的表示要「撤回」修正草案;同一天晚上,一名男子在太古廣場平台掛上反送中標語,並在與警消人員僵持 5個小時後墜樓身亡。
200萬示威後 300字的道歉聲明
回到 16號這天,面對有四分之一的香港人在這天走上街頭抗議,香港政府在當天晚上發布道歉聲明,表示政府「明白市民的遊行是出於對香港的關心與熱愛」,而且政府也重視並珍惜香港文明、自由、開放的核心價值,同時重申香港立法會沒有修訂《逃犯條例》的計畫。
聲明最後寫到:「令香港社會出現莫大矛盾與糾紛......行政長官在此向市民致歉,也承諾會以最有誠意、最謙卑的態度接受批評......。」
以拖待變?
然而,這份道歉聲明一樣沒有表示要「撤回」《逃犯條例》,人們擔心政府暫緩修法只是「以拖待變」,因此示威人潮並沒有因此散去,有些地方的示威甚至一路延續到今天(17)早上。
來得太晚,也太淺薄
對此,BBC分析師海莉爾(Helier Cheung)認為對大多人來說,這份道歉聲明來得太晚、也太過淺薄,特別是過去,當人們不斷反對《逃犯條例》修法,卻只換來政府執意執行的回應;而且在 12號,那場大致和平的示威活動卻被政府稱為一場「有組織的暴動」。
有鑑於上述狀況,海莉爾認為就算政府現在道歉了,人們要求撤回《逃犯條例》、要林鄭月娥下台的聲音也不會因而消失。
換下去後 新的會好嗎?
不過海莉爾同時指出,現在的香港特首是由符合中國審查的選舉委員成立選委會、再選出特首,因此林鄭月娥如果下台了,也不一定能保證接任的香港特首能夠滿足人民訴求。
激起人們上街的核心原因:中國
面對香港人不論生活、媒體政治都逐漸遭到中國侵蝕,許多人均把這場示威視為「奮力一搏」、「終局之戰」。且透過這幾天的大規模示威,香港社會無非傳達出非常明確的訊息:他們不歡迎中國介入。
「像異議人士一樣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擔心政府秋後算帳的情緒也瀰漫在人群之中,不僅許多人在這次遊行會戴口罩、墨鏡上街,有人也因為害怕自己的行蹤被紀錄,而在搭地鐵時排隊買票,而不是使用大眾運輸卡「八達通」。
《衛報》記者路易莎(Louisa Lim)則觀察到,跟 4年前的雨傘革命相較,這次的遊行一直刻意讓整場示威維持在沒有領導人、匿名動員的狀況,許多人也不願意被拍到、或是接受媒體採訪,路易莎寫到:「不過幾個禮拜,他們就變成像中國的異議人士一樣謹慎。」
中國:外國勢力別干預
對於整個事態發展,中國政府一直抱持相對低調的態度,在審查機器持續運作的情況下,不僅是新聞報導,就連社群媒體也看不到與香港「反送中遊行」有關的訊息。
本周一(17),在官媒《人民日報》的社論除了表達對林鄭月娥的支持,也稱外國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是虛偽且「具有惡意的」。
上線時間:2019/06/17
增修時間:2019/06/18 修正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