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決定你的味覺

義大利菜、印度菜或是越南菜…今晚晚餐,你要選哪一道?大部份的人多半都是依照「感覺」來決定下一餐的內容物,我們以為吃在嘴裡的菜色就是來自另個國度的地道味道,但實際上,許多食物早已經過「在地化」的魔法,來符合當地人的胃口。

文章插圖

不只是地理影響

當地域、氣候、動植物以及宗教信仰形塑出一地飲食習慣,每個文化也在這些前提的限制下,發展出自己獨特好惡的飲食風格。人類學家麥克蘭西(Jeremy MacClancy)發現,直到現在仍以狩獵、遊牧為主的民族,他們儘管只能依靠狩獵到的動物、大自然給予的東西維生,但一樣對吃有所挑剔。

例如非洲的俾格米人(Mbuti pygmies)不吃獵豹,因為獵豹會吃人,另方面,跟人類長得太像的靈長類動物,也無法成為他們獵捕的食物。生活在喀拉哈里沙漠中的民族,他們知道有100種可吃的沙漠植物,但只愛吃其中14種植物;他們會獵捕長頸鹿、疣豬、和羚羊,但講到鴕鳥肉時,就覺得不好吃,而斑馬肉則是太臭所以吃不下肚。

在許多仍存在世界上的古老村落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種獨特飲食喜好的跡象;例如肯亞的馬賽人喜歡喝下大量的牛奶和牛血,但鄰近村落的Akikuyu族人們,則只吃馬鈴薯和穀物。

文章插圖

基因決定你愛吃什麼

除了環境和文化可以影響一個人對食物的喜好外,過去還有相關研究顯示,人的基因也會影響對味道的喜好。我們會有甜酸鹹苦鮮的感覺,這是因為食物中的物質和舌頭上的「受器」接觸的關係,每個人的受器數量會因為DNA不同。

此外,還有研究顯示不同國家居民對特定苦味組成的感受相當不同。在亞洲部分地區、南美洲、和非洲等地,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中,有85%的居民對味道具有敏感力,相反地,歐洲人則對味道感受性相對低了許多。

文章插圖

不同國家  不同烹飪法

我們對食物的喜好是學習得來的,無論是還在媽媽肚子裡的胚胎,或是正在喝母乳的寶寶,都可以知道媽媽吃了什麼,這也會影響寶寶對特定味道的喜好。當我們開始吃固態食物後,我們對甚麼是可以吃的食物的認知開始快速的發展,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對特定風味的印象就是從我們怎麼去吃這些食物決定的。

過去有研究顯示,在西方國家中的人們,會把香草跟甜食聯想在一起,於是大腦就會加強這種聯想性;另方面,香草在東亞地區則不會讓食物有變甜的想像,因為東亞地區的人們通常會把香草當作菜餚中的佐料。也就是說,每個國家特有的代表菜色不只是因為當作主要味道的佐料(例如咖哩香料、帕馬森起司或是辣椒)有差異,也是因為每個地區對這些佐料的用法有差異。

研究為了找出不同地區在烹調方式上的差異,一群專家先找出381種國際上常用的食材後,再進一步研究5萬多份使用這些食材的食譜,結果他們發現歐洲的烹飪多半習慣把相似味道的食材放在一塊,相反地,亞洲的烹調方式擇避免把類似的味道煮在一起。

文章插圖

全球化的影響

當世界各地交流越來越頻繁,各地之間的差異性就會越來越稀薄,但這樣的發展還是會比你想像的慢了許多。

擔任國際食品諮詢工作的盧克赫斯特(Chris Lukehurst)表示,大家可能會發現各國民眾對他國食物接受度越來越高,例如義大利地區的青少年開始不喝自家酒,改喝美國來的啤酒,或是10年前還不知道什麼是咖啡和洋芋片的中國,現在卻是食品廠商最重要的市場。

從另方面來看,跨國食品大廠進入不同國家時,銷售上還是得調整產品口味,拿進入中國市場的速食業來說,肯德基在中國市場主打雞腿堡,而麥當勞和肯德基兩家業者都要讓餐點中蔬菜的部分特別顯眼,因為這才能符合當地注重飲食中有穀物、蛋白質和蔬菜的習慣。另外,米飯還是比炸物受歡迎。

文章插圖

就算是雀巢咖啡也要根據不同地區調整烘焙方式,例如在英國,雀巢的金牌咖啡是種喝來味道不強烈、提供圓潤香氣、豐富風味的咖啡;然而在菲律賓,雀巢金牌咖啡則是有強烈的風味和整體感的咖啡。

「烘焙的輕重、咖啡的製造方式都要調整。」盧克赫斯特說。

食物的風味不只隨國家和地域有差異,其實一國之中就能因為城市鄉鎮在調味上有不同。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當你花上許多時間終於吃到想了許久的在地美食後,卻發現你還比較喜歡自家出產的同類食品?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