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找公關
上周四(12),一份《路透社》獨家公布的逐字稿紀錄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和商界人士會談的內容,當時林鄭月娥談到他們曾和 8家跨國公關公司洽談,但有 4家馬上拒絕、另外 4家也陸續婉拒。
想要找回那個穩定的名聲
事隔一天(13),專門發布公關相關資訊的全球機構《霍姆斯》(The Holmes Report)取得香港政府新聞處在會議上發給公關公司的招標內容。招標書裡提到,香港一直以「穩定法治環境下的全球金融與商業中心」自居,這樣的名聲卻逐漸受到持續不斷的示威活動影響。
以高社經地位者為目標
因此,香港政府希望公關公司能以「亞太地區、歐洲、北美地區的投資客、企業家、政治人物、意見領袖、高收入的休閒或商務旅行家」為目標,理解這些人在反送中系列示威後,對香港的看法有什麼轉變;設法重振這群人對香港的信心;重申並強調一國兩制的成功。
《霍姆斯》補充,當時有被諮詢的公關公司包含奧美(Ogilvy)、博然思維(Brunswick),以及羅德(Ruder Finn)等。
「時機不對」
本周二(7),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承認他們向公關公司尋求建議,她說:「我們得到的建議是,時機不對。因為我們仍處於社會動盪、騷亂、暴力行為與公物被破壞的常態中。」
「也許用政府資源來重建香港名聲不是最划算的方法,但我對香港的根基有信心,也遲早會這麼做。」
因為時間來不及
奧美則表示他們確實有參與會議,只是內部評估沒辦法在招標書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提案,才沒有投標。
「一個血淋淋的例子」
有參與會議、但沒有公開身份的公關公司負責人則抱持較為批判的態度,他說:「當街頭已經著火,政府卻在發放招標書,恰好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說明了他們為什麼會出問題。」
「這完全就是判斷失誤。」
讓步太少,來得太晚的演說
回顧香港這三個月現況。從今年 6月出現的反送中示威已經演變成要求民主改革的反政府示威,雖然在本月 4號,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電視演說上承諾會「動議撤回」《逃犯條例》修正草案,但許多示威者質疑這是在玩文字遊戲;另一方面,面對這一陣子頻頻出現香港警察執法過當的新聞,他們也認為林鄭月娥的「撤回說」讓步太少,也來得太晚。
只是其中一塊待解的拼圖?
面對這樣的情況,許多公關人士均相信香港政府好好面對問題才是解決之道。曾在 2006年-2012年擔任首席公關顧問的安迪(Andy Ho)就以今年 9月初,香港政府投放在各家外媒的廣告為例,該廣告寫到:「你們看到、聽到、在社群媒體分享的事物,只是香港社會、政治、經濟這個複雜拼圖的其中一塊。也是我們會解決的拼圖。」希望能以此重振投資人對香港的信心。
「但是你看,現在示威已經來到 15周,我們其實看不太到『解決拼圖』這個部分,」安迪說:「打開電視,你會看到鎮暴警察、催淚瓦斯、關閉的地鐵站、機場封閉......(香港政府的廣告)完全只會帶來反效果。」
和有爭議者合作 不是第一次
話雖然這麼說,也有人提出另一個角度的觀察。一如《霍姆斯》編輯穌戴瑪(Arun Sudhaman)在分析整件事時寫到:「如果公關公司只能幫沒有問題的客戶接案,那這個產業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公關專家巴斯金(Jonathan Salem Baskin)也抱持類似看法,認為大型公關公司跟「有爭議的」企業合作並非沒有前例,像在 2014年,就傳出有 10家大型公關公司和否定氣候變遷團體合作。
重點可能在中國
因此巴斯金認為,會讓這些公關公司拒絕的原因,可能和香港政府背後的中國有關。
公關就像一名鏡子
如果以領導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的負責人沙克(Senjam Raj Sekhar)的話來形容,公關「就像一面鏡子」,他們會向客戶解釋哪裡出了錯,引導客戶做出正確的事情,而以香港政府來說,公關公司能做的就是設法促成政府和投資人的對話;告訴政府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把名譽損害降到最小。
雖然有意願,但是...
有幾家參與招標會議的公關公司在接受《霍姆斯》訪問時,就表示他們很願意擔任香港政府的決策建議人、直接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溝通。然而,如果他們只是「國家利益分配」的墊腳石,那就是很讓人挫折的一件事,暗指這一切並不只涉及了香港政府,而這樣將會讓公關公司和香港政府不容易互相配合。
總結來看,一個棘手客戶
對於 8家公關公司都拒絕香港政府的情況,一名熟悉政府作業的公關公司負責人雖然認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覺得自己能夠處理,「真的是很驚人的一件事」,不過綜合整個狀況的棘手程度,曾在公關公司愛德曼(Edelman)擔任執行長的布萊恩(David Brain)說道:「你的員工、你大半的客戶都在看。你不會想要牽涉其中的。」
「如果我是客戶,我就不會和接下這份工作的公關公司合作,因為我會覺得這家公司缺乏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