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最重要的廟宇
不知是命運使然還是怎麼的?這兩年與清邁特別有緣,2019、2020剛跨年完的1月上旬,我碰巧都在當地出沒踏查,儘管後來11個月沒再跨出國門,熬到了今年,眼下國際大環境仍受這場歹戲拖棚的疫情影響,赴國外採訪的計畫得再緩緩,自然斷送了那冬遊泰北三連霸的美夢,如今也只好憑藉著文字抒發,聊表安慰。
跟拜訪歐洲時總要安排參觀幾間大教堂一樣,光臨以佛教立國的泰國,行程規劃裡少不了登堂入「寺」的禮佛參拜,即使宗教信仰不同,就權且當作參觀風景名勝也好,畢竟小乘佛教文化深入泰國歷史,不逛逛寺院、聽聽故事,對當地的認識好像便少了重要一塊。瞧!像這間位於素貼山上的素貼寺(Wat Phra That Doi Suthep),就是旅人來清邁非遊不可的名巖古剎。
佛祖舍利在這裡
在古代,當今的清邁、清萊等泰北地區歸屬於蘭納王朝,後緬甸王國入侵,蘭納投降緬甸,最終又被併入暹羅,成為今天泰國的一部分。從蘭納王朝開始,素貼寺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宗教地位,即便到了今日,它仍是泰國最重要的廟宇之一,尊貴如王室成員,走訪清邁時也多來朝聖,原因無他,全在素貼寺供奉著佛教至寶:佛祖舍利。
釋迦牟尼的舍利子,現存於素貼寺那金燦燦的舍利塔中。不過,當年並非建塔蓋廟之後才安放舍利,而是倒過來:先確定舍利放哪兒?才開始興建佛寺。相傳,有僧人獲得了佛陀的肩骨舍利子,進獻給蘭納國王,國王也不知該將聖物放在何處才妥當?乾脆將舍利子置入寶匣,用白象乘載並放任牠任意遊走,經過一番跋涉,白象最終登臨素貼山頂,在素貼寺的位置不再前行,國王認為吉兆,於是在西元1383年就地建起素貼寺。
600多年過去,素貼寺香火依舊鼎盛,敬拜者如不付費搭乘類似大型電梯的纜車上山,則須拾級而上309階進寺,階梯兩旁各有一條龍身,這也是素貼寺又被暱稱為雙龍寺的由來。
到了寺中,一般習慣雙手合十、焚香念經祝禱,以順時鐘方向,露天繞舍利塔三圈祈福。當然,古剎裡頭可禮拜的神佛眾多,有七尊象徵一週七天、姿勢各異的佛像;有緬甸來的玉佛;室內亦有僧人口念經文向信眾祈福的,捐款布施除了現金一途,大師父身邊還多了QR Code可掃碼線上支付,經營方針與時俱進,難怪香客絡繹不絕。
至於白象足跡因何而止?其實不難理解。要知道素貼寺所在的海拔高度已破千,搭雙條車從清邁城西門出發來素貼山,不塞車少說也得半小時以上,古時候登山又無像樣的公路,白象在森林中累了停下歇腳,實屬正常,想看看雙龍寺有多高?在寺前還有處觀景平台,能居高臨下俯瞰清邁城呢。
據導遊說,當年白象登山的故事還有段插曲,原來因山勢陡峭,導致白象在半路滑了一跤,停下不走是個徵兆,誰說腳滑就不是?後來在大象跌跤的地方蓋了座寺廟,即是帕拉寺(Wat Pha Lat)。
與門庭若市的素貼寺相比,與公路還有段距離的帕拉寺人潮少了不只九成,清幽靜謐,沒有舍利金塔的華麗眩目,反而多了一絲古樸氛圍。曾控制蘭納的緬甸王國帶入緬式佛塔,在此留下史蹟見證,塔前供奉的烏巴庫尊者,也是在緬甸佛寺中常見的水財神:佛家過午不食,偏偏小沙彌出門托缽,回來晚了,烏巴庫尊者面帶微笑、臉朝太陽,太陽不進反退,讓沙彌能安心吃飯,是慈悲的象徵。
今年看來是來不及了,明年吧!若明年1月中下旬來清邁素貼山遊覽,記得搭上雙條車再往深山行,每年元月,「素貼山-培山國家公園」進入花季,整個培山苗寨坤昌阡(Khun Chang Kian)一帶開滿野生的喜馬拉雅櫻花,落花時整朵整朵地掉,好似台灣原鄉常見的山櫻花緋寒櫻,而顏色稍淡,將產業道路旁染成一片粉紅。
別忘來杯咖啡!
坤昌阡也種咖啡,阿拉比卡品種的,山間咖啡館販售百分百清邁府產的中深焙咖啡豆,遊客也能當場品味一杯咖啡香。走進高山咖啡園,這些由清邁大學改良過後再交到農民手上栽種的咖啡樹,依賴櫻花樹的遮蔭庇佑,已然茁壯,枝頭結滿鮮紅欲滴的咖啡果,誰能想像大約數十年前,坤昌阡還沒生產咖啡,種的全是罌粟。
返回清邁古城的路上,不妨在鄰近清邁大學附近的素貼山腳稍作停留,這裡多的是風景優美的景觀餐廳,任君選擇。
比如在地開業30多年的花園餐廳Galae Restaurant,此刻鬱金香花海在園內齊放,單點泰式佳餚,一道約新台幣200元上下,對台灣人的荷包深度來說好吃不貴。點了道金錢蝦餅(Tod Man Kung),圓圓的個頭如同日本可樂餅大小,外表炸至金黃香酥,蝦泥內餡厚實,這才是正港「泰式」蝦餅。至於台灣泰式料理餐廳常見、外觀呈三角形的月亮蝦餅,因厚度較薄,被泰國人稱為「瓦片蝦餅」,是由台灣研發、紅回泰國的特色美食,現今在清邁、曼谷等大城市餐廳都已能點到,想想這也算是另類的台灣之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