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蘭納王國領土,泰北擁有獨樹一格文化
說到「泰國北部」,以前的我總是馬上聯想到清邁、清萊這兩個城市。不過,居住在泰國(曼谷)的這幾年來,慢慢認識到泰北地區其實幅員廣大,除了這兩個城市所位在的清邁府和清萊府(「府」如我們的「省分」),還包括其他十五個府呢!
這一大片的區域,據說是到十九世紀才正式被納入泰國版圖中的。在這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遼闊的泰北曾是蘭納(Lanna)王國的領土範圍。傣阮族的孟萊王(King Mengrai)於十三世紀時創立了蘭納王國,一開始定都於清萊,後來遷都至清邁,並不斷的擴張勢力,十六世紀後國力才逐漸衰落。因此,不少的「蘭納文化」被保存並流傳下來,這也使得泰北的文化跟泰國其他地區相比之下更別具一格!
小補充:蘭納王國
蘭納王國是泰國歷史上曾經控制泰北地區的一個王國,其國名在蘭納語中的意思是「百萬(畝)稻地」。1292年由孟萊王(พญาเม็งราย)於清邁城建立,並在1558年為緬甸東吁王朝所征服,泰北地區自此成為緬甸與暹羅軍隊的兵家必爭之地,歷經百年爭奪,最終在1892年,暹羅(泰國前身)正式將清邁併入版圖。
除了泰語,泰北更有自己的日常語言
泰北具有特色的人文風景,以及四周多山的環境、較悠閒的生活步調,著實像是另一個世界等待我去探索。而泰北文化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泰北地區擁有屬於自己的語言,泰國人稱之為「泰北語」,另也有資料用「蘭納語」表示。泰北當地人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泰北語(又或是當地方言),根據我和先生造訪泰北的經驗,若當地人和商家不知道我們是「遊客」的話,即會用泰北語與我們交談,一旦知道我們不是當地人後才會改用泰語。
除了幾個比較明顯的差異(註一)之外,乍聽之下我其實分辨不太出來泰北語和泰語有什麼不同。不過,對於在泰國土生土長的泰國人來說真的有別,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百分之百聽得懂。的確,許多語言學學家認為,曾為蘭納王國的泰北的語言與鄰國寮國的語言——寮語的關係似乎更為接近。
(註一):例如女生在句尾用的是「Jiao」(發音類似ㄐㄧㄠ),而不是一般泰語中的「Kha」;二十在泰北為「Sao」(發音類似ㄙㄠ)而不是泰語中的「Yiˋ Sibˇ」。
泰北特別佛教傳統:八角燈籠和長形幡旗
語言的差異強化一地域的特性,當地街頭上常見的「八角多彩紙燈籠」(泰文是โคมรังมดส้ม)也有類似的功效,為泰北增添了不少特殊風采。記得第一次造訪泰北時,就被此八角形多彩紙燈籠的特殊外型、以及散發出的古典氣息所吸引了。查詢它的來由,原來據說蘭納王國也尊崇佛教,所以從前的蘭納王國人民會將此八角多彩紙燈籠貢奉給佛祖並掛在佛寺中,藉此累積功德、祈求下一世的福報,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現今隨處懸掛的特別景象。
另外,過去蘭納王國人民也會將「多彩長形幡旗」(泰文為ตุง)獻給佛祖,同樣也是希望能夠累積功德、祈求好運。因此,在泰北的佛寺裡,總是懸掛著許多長形的多彩幡旗,上面所貼的圖案,我觀察到的有十二生肖、大象、符號。今年四月初時我們家又到了泰北一趟,那時正逢泰國新年潑水節前夕,許多商場都按照慣例擺設佛像、備上裝盛特製香水的容器和舀水的小杯子,以供人民行「浴佛禮」,有些商家甚至還在四周掛上只有泰北特有的幡旗呢!
多山自然環境+多元民族文化,造就在地菜色
泰北多山的自然環境和多元的山地民族,也反應在其飲食文化上,像是著名的泰北金麵(泰文為ข้าวซอย,發音為Khao Soi)、泰北香腸(泰文為ไส้อั่ว ,發音為Sai-Ua,為泰北語言)佐糯米飯、由辣椒和其他食材搗製而成的「醬糊」佐糯米飯等等。不過,這些所謂的「泰北菜」現在其實也已普及於泰國各地。
因此,我覺得比較有「在地風味」,至今仍讓我念念不忘的泰北美食大致有兩個。一為我在清萊小吃店裡吃到的炸魚佐炸大蒜(泰文為ปลาทับทิมทอดกระเทียม,發音為Pla Tabtim Tod Kratiem),這道一般作為一餐中的其中一樣菜色,在泰國其他地區比較少見,香脆不油膩,個人認為相當美味。而這道菜的來由據說這是因為泰北多山,豬隻容易飼養、木材燃料亦充足,過剩的豬油即拿來油炸食物,另也有一說法跟泰北處於較高的緯度,有時氣溫較低有關。
二是深受泰北人喜愛的Kanom Jeen Nam Ngiaw(泰文為ขนมจีนน้ำเงี้ยว),這是由乾燥「木棉花」等的食材所熬煮而成的湯汁(Nam Ngiaw),佐經發酵過的米麵線(Kanom Jeen),據說這道菜最初源於來自鄰國緬甸的撣族人,因湯汁中含有泰北盛產的木棉花而顯得更為特別!
看到這,不知你或妳是否有稍微被泰北文化所吸引了呢?除了以上令我記憶深刻的泰北印象之外,廣大的泰北地區還存有很多特色文化在此不及備載,待疫情過後,不妨親自到泰北好好體驗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