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全民瘋山林 安全教育從小做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黃齡儀 (旅居斯德哥爾摩) 

1978年的瑞典運動週,發生了奪走八條年輕性命的阿那力斯山難。痛定思痛的瑞典政府成立山區安全委員會,發展山林教育,讓兒童也能獲得山林基本知識。

文章插圖

每年2月中到3月中,有著瑞典150萬名學生最快樂的一週,這週稱為運動週(spor tlov),他們可以放假一週,許多父母也會排假,帶兒女一同旅行。運動週因為在冬天,人們常安排去山區滑雪勝地度假,所以又稱為滑雪週(skidlov)。

為了避免同時放假,造成滑雪勝地過度擁擠,三個最大城市的假日安排在不同的星期。瑞典最受歡迎的山區度假勝地歐爾(Åre)和薩倫(Sälen)民宿床位更是一位難求。

文章插圖

享受大自然是種權利 不怕誤闖私人土地

瑞典對戶外活動的重視,從明文在憲法的「公眾近用權」(Allemansrätten)也可以看出。公眾近用權意指「人人皆有權自由遊走自然中」,在瑞典,人們雖然可以購買森林、擁有土地和樹木,然而,公眾近用權確保了人們在戶外活動的權利,人們走在森林裡不必擔心誤入私人土地而被驅趕。

此權賦予個人在除了私家花園,緊鄰住宅和耕地的土地外,在任何土地上均有進入、步行、騎自行車、滑雪和露營的權利。它還賦予了採摘野花、蘑菇和野果的權利,但絕不可以以任何方式捕獵。

文章插圖

一場山難的教訓 山林教育向下扎根

不過,戶外活動仍有許多潛藏的危險。在1978年的運動週,發生了「阿那力斯山難」(Anarisolyckan),當時因為氣候不佳,奪走了八條年輕性命,之後瑞典政府成立山區安全委員會(Fjällsäkerhetsrådet),並將山林教育活動向下扎根,讓兒童也能獲得山林的基本知識。

山區安全委員會為全國性掌管山林安全的機構,他們負責山區安全以及培育山林嚮導,以及負責研究和發展等事務。此外,也有具有當地知識的地方性委員會,負責在地教育、向遊客提供資訊,這些委員會裡通常有警察、當地政治人物和山地救援隊的代表。

除了成立專職的政府機構之外,日常教育和完善的森林指引標示也是山林安全的重要一環。因為在這個69%的國土被森林覆蓋的國家,由後院出去走兩步可能就進入森林,在森林裡活動已經是全民運動。森林裡的標示更是非常清楚,指引人們行進路線,初階健行者可以依自己體能選擇路徑,不會迷路、也不會錯估自己體能。

文章插圖

至於兒童教育方面,森林穆勒(Skogsmulle)是「瑞典戶外協會」的最著名代表卡通人物,為五到七歲的孩童安排戶外學習活動。他總是穿著綠色衣服,並戴著白樺樹皮帽子。此卡通人物由戈斯塔(Gösta Frohm)於1957年創建。老師扮演森林穆勒,透過玩耍和唱歌來解釋自然的事物,以激發孩子的幻想和想像力,並講授環境問題以及關愛環境的重要性。

自1970年代至今,森林穆勒被廣泛用於戶外教學,並獲得巨大的迴響。森林穆勒教會了人們關懷自然,認識植物、動物,和伙伴的團隊合作和友誼,以及如何打包背包,如何在不同的天氣和季節裡安全地活動。

八歲以後,瑞典兒童可以透過童軍活動學習自然知識、生存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瑞典全國約有7萬多名童軍以及1,000多個社團。瑞典童軍運動與瑞典王室有著密切的關係。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是童軍運動中最傑出的成員,也是世界童軍運動基金會的名譽主席,他所有的孩子也都是童軍運動的成員。

為了加強山林教育,山區安全委員還建議在未來的體育課中,為八至九年級學童(14-15歲)提供山林教育選修材料。在這個山林運動盛行的國家,山林教育從小做起,以確保人人都能自由的、安全享受大自然生活。

文章插圖

冬季山區暗藏危機 更需風險管控

不過,在戶外活動仍有許多意外發生的可能,特別是山區冬季運動。今年就有一個15歲的男孩於1月31日在耶姆特蘭省(Jämtlandslän)的滑雪事故中喪生,該事故發生在克羅科姆湖的艾爾穆撒(Almåsa)高山滑雪坡上。

雪崩、雪上摩托車事故以及在結冰的湖泊上行走,是瑞典山難意外事件主因。瑞典近20年約有10個人在雪崩中死亡,但是有更多瑞典人在異國因雪崩喪生,例如在挪威或歐洲大陸。在瑞典北部和山區,雪地摩托車是常見的交通工具。然而,許多人不了解其危險性。另外,人們喜歡在森林裡結冰的湖泊上行走和溜冰,這是瑞典最常見的冬天危險,如果冰不夠厚,人們就會從冰上的裂縫中掉入湖水裡而凍死。

今年2月底天氣因為突然轉暖,冰開始融化,三天之內有八人在融冰事故中喪生,今年為止,已有九人淹死在冰湖裡,而去年則共有10個人喪生。融冰安全委員會項目經理珍(Jan Insulander)表示,他對人們繼續在冰上行走感到震驚。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