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 OREO 的休閒食品公司納貝斯克(Nabisco),其在美國奧瑞岡州波特蘭的千名員工,首先於 8 月上旬展開了罷工,發起者為工會組織 BCTGM(Bakery, Confectionery, Tobacco Workers and Grain Millers International Union),芝加哥、奧羅拉、里奇蒙、諾克羅斯等城市的工廠也隨後響應,至今美國已經有 5 個州跟進。
罷工事件帶起風向,引發OREO品牌調性不協調
這場大規模罷工的主因來自勞資糾紛,據《CBS News》報導,多數納貝斯克員工從今年 5 月開始就處於「沒有工作合約」的狀態,卻得繼續執行他們日常的任務,加上在疫情期間,因為大眾對休閒食品的需求提高、勞動力縮水的供需不平衡之下,幾乎天天都得工作 16 個小時。同時,工會也對納貝斯克母公司億滋國際(Mondelēz International)取消退休金計畫,以及逐步將工廠搬遷至墨西哥等作為表達不滿,
儘管億滋國際在其回應聲明稿中,強調他們願意討論新版合約,並致力於提供良好的工資與福利,但罷工事件早已延燒至社群,推特上有人發起拒買該公司產品的活動,還有不少政治人物,包括美國參議員、前總統候選人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都在推特上發文支持,勞工的怒火不再是能輕易掩蓋的聲音。
這些社群上的風向,成為了 OREO 難以掌控的危機。《Fast Company》解釋,當 OREO 原本好玩、有趣的品牌形象,與勞工抗議、工作環境惡劣連結在一起時,就會變成行銷和公關人員的惡夢 ——畢竟一間企業實際的所作所為,比起精心打造出來的樣貌,更能影響外界對它的觀感。
勞工借助社群發聲,企業難以再粉飾太平
OREO 目前身處的困境,對於任何一個品牌來說,都是重要的一課:社群的出現,雖然讓企業有更多元的曝光管道,但也代表無法再阻擋來自組織的負面聲音。
企業除了透過行銷手法經營良好的外在形象,也必須捫心自問:在內部管理上是否也能貫徹這樣的形象,讓員工對品牌同樣有正面的評價。
社會學家露絲‧米爾克曼(Ruth Milkman)接受《Fast Company》採訪提到,當工會要捍衛自身、獲取大眾關注時,刻意放大品牌形象與員工需求之間的差距,相當有效但並不容易。可是隨著社群媒體日益壯大,便成為非常有效的溝通管道,勞工不再是完全弱勢的一方。
今年 7 月時另外一間遇到罷工事件的零食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華盛頓郵報》指出,旗下擁有樂事、多力多滋等洋芋片品牌的菲多利(Frito-Lay),其員工因為惡劣的工作環境,同樣在 BCTGM 領軍下,發起為期近 20 天的罷工,最後菲多利與員工談妥條件,承諾每周都能休息一天以及調整薪資。該工會主席表示,這證明了工作者得以對抗大型的食品公司,並為自己、家人和社群爭取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