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態報告而發起
《消失之歌》的誕生,得歸功於Bowerbird Collective一名正在澳洲查爾斯達爾文大學(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的成員阿爾布雷希特(Anthony Albrecht),以及他的指導教授加內特(Stephen Garnett)。
1/6鳥類物種面臨生存危機
日前,加內特提出了總結性的生態報告《澳洲鳥類行動計畫》(Action Plan for Australian Birds),他在裡頭指出,目前澳洲的1,299個物種中,有約1/6——也就是216種——正面臨生存危機,這份報告含括了超過300名鳥類專家的意見,認為是氣候變遷讓許多物種更接近滅絕。
此外,澳洲鳥生則估計,澳洲在2019年與2020年發生的森林大火,嚴重摧毀了鳥類的棲息地,受威脅鳥類物種的總數因此預計上升了約25%。
能否對公眾產生影響?
所以出於對澳洲鳥類生存的憂慮,阿爾布雷希特和老師加內特這才一起發起了《消失之歌》保育計畫。
「他問我Bowerbird Collective能否做任何事情來推廣(行動計畫),而對我來說,要做什麼立刻就變得很明瞭。」阿爾布雷希特說:「我很熱切地想要知道,如同這個計畫的環保藝術,是否能對(大眾的)態度與行為產生影響。」
本影片為《消失之歌》的同名開場曲〈消失之歌〉,是由53種鳥類鳴叫聲混音製成。
開場曲由53種鳴叫混音製成
在《消失之歌》中所運用的鳥兒鳴叫聲,是由野生動物錄音師史都華花費超過40年所蒐集而來的成果。其中,與專輯同名的開場曲〈消失之歌〉(Songs of Disappearance)便是將這53種鳥類的鳴叫聲進行混音製成,而其他的曲子則是個別鳥類的錄音檔。
「古怪的黎明合唱團」
參與專輯錄製的Bowerbird Collective聯合創辦人史拉特利(Simone Slattery)分享了創作的過程:「我聽著這些鳥兒(的錄音),一首接著一首,然後發現它們難以置信地令人感動……我一直聽,直到我可以感覺出曲子的架構,就像是古怪的黎明合唱團。」
「有些聲音會嚇到聽眾,因為它們非常具有衝擊力,一點也不悅耳。它們是喀答聲、嘎嘎聲,是刺耳的聲音與深沉的低音音符。」
學不會同類歌聲的攝政垂蜜鳥
在《消失之歌》中,有一首鳥鳴屬於特有種「攝政垂蜜鳥」(Anthochaera phrygia),這種鳥類的叫聲如今已十分罕見,也正是因為缺乏同類,牠們失去了模仿、學習彼此叫聲的機會,並因此面臨生存危機。
已經售出至少3,000張
另一方面,既然是基於保育目的而發起,《消失之歌》的銷售所得,將會全數投入澳洲鳥生的相關計畫,該專輯至今也已經賣出了至少3,000張,其中有1,500張是預購,但其實這樣的銷售量能擠進排行榜,在音樂市場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
有趣但同時嚴肅
澳洲鳥生執行長蘇利文(Paul Sullivan)告訴澳洲音樂網站「The Music Network」:「這張專輯帶有非常特別的錄音,裡面有些珍貴的聲音,來自那些如果我們不團結起來保護牠們,牠們可能就無法生存的鳥兒。」
「雖然這個活動很有趣,但我們做的事情也有其嚴肅的一面,能看到鳥兒愛好者們向政府與企業表現出澳洲人在乎這些重要的鳥類,這點十分振奮人心。」
正在失去某些非常珍貴的事物
至於完成《澳洲鳥類行動計畫》的環境科學家加內特則表示:「一想到我們正在失去某些非常珍貴的事物,就覺得頗為感傷,而且鳥兒的鳴叫聲又是如此令人回味。」
「保護受威脅的物種是種感性的行為,這不僅僅只是生物學的概念,也是基於我們與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而且這是個僅靠紙上談兵所無法達到的成果。」
下次計畫的重點可能是?
此外,野生動物錄音師史都華還點出了另一個議題,也就是昆蟲的大量減少,這或許會導致食蟲動物的數量也同樣下降,而鳥類正含括在其中。
史都華認為,這或許會成為下次《澳洲鳥類行動計畫》的重點,這份報告每十年就會做出一次總整理:「上次的行動計劃沒有提到太多的氣候變遷問題,因為我們沒有證據……現在這份沒有太多關於昆蟲消失的議題,因為現階段我們也同樣還沒有證據。」
「這些我們都還不知道」
史都華指出:「在潮濕的熱帶地區,我們其實不知道氣候變遷是如何影響鳥類的——它是直接影響牠們?殺死了牠們的食物?讓牠們的競爭者從低地來到比較高的山區?或者是這些東西綜合起來?」
「這在乾旱的地區也是一樣的,當你在熱浪來襲後面臨遍地寂靜,這是因為昆蟲都死掉了,所以鳥兒正在挨餓,還是因為鳥類已經直接被殺死了?這些我們都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