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家中還乾淨的產線
穿過第二道門,進入產線,第一印象是:太乾淨了呀!牆壁、地面、欄杆、機械臂,乃至工作人員的制服鞋子,全部都乾淨無比,幾乎到了一塵不染的地步,簡直躺在地上睡覺都可以,比躺在自己房間還要乾淨。
軌道車為產線上重要的配送關鍵
帶著這種吃驚的心情,我們開始循序參觀產線上的每一站。這個廠區是由組合鋼琴外框與內部鋼骨開始,由機械臂輔助,將鋼骨置入木框後,這個沒有腿的鋼琴半成品便搭著軌道車,循序通過廠區中的每一個裝配站,直到進入存放室為止都不會離開它自己的軌道車。
裝配流程很長,為了有效利用空間,長長的自動車軌道以「貪食蛇」的方式配置,先一條直線到底,然後迴轉,再一條直線回到頭,然後又一次迴轉直線到底,來去數回,約成「己」字狀。由於軌道與行人通道有很多交叉,所以廠區內有許多小小的「平交道」,每個平交道都設有紅綠燈、警笛與柵欄,每當有軌道車要經過時,都會有燈號與警笛提醒,我們這些行人就得站在平交道前的安全區域等待自動車載著鋼琴慢慢駛過,如同日常生活中的火車平交道,非常有趣。
避免技師因姿勢造成傷害 鋼琴可升降與傾斜
加藤小姐告訴我們,軌道車本身的設計相當複雜精密,除了自動移動之外,還可以按裝配技師的偏好來升降或傾斜,這是為了避免技師因工作姿勢而造成職業傷害,同時也可以增加工作效率。順著指引望去,果然見到好幾個師傅,每人各負責一台琴,雖然進行著相同裝配工作,但每台琴的高度角度都不同。
下重本採用如此高成本的保護措施是因為這些師傅是廠中最重要的資源,即使自動化程度這麼高的工廠,仍然是由熟練的技師來完成諸多裝配,因為鋼琴本身的構造複雜纖細,其中有許多需要人類經驗與判斷才能完成的工作。
機械臂協助安裝琴弦 省下大量體力
例如安裝琴弦,兩百多條弦必須一一勾在鋼骨末端的弦尾釘上,接著壓住泛音共鳴條,然後以特定角度繞過琴橋釘,穿過琴弦固定鈕,再穿進正確的調律釘,然後才能旋轉拉緊,最後再確認這條弦是否恰當地緊貼在琴橋以及其他各個接觸點、纏繞於調音釘上的弦線圈是否恰當緊實、與其他弦的間距是否理想。這樣細緻且需要判斷調整的工作不容易完全自動化。不過在安裝過程中,機械倒可以提供很大程度的協助。
我見到安裝琴弦的工作站內,所有琴弦都由技師後方的機械臂提供,機械臂可移動配合技師工作位置,就定位後直接從臂中抽出所需粗細的弦,最後再以前方的另一機械臂鎖緊,不似傳統工廠,師傅必須從成捆的琴弦理出恰當長度、角度,使之不交纏才能開始安裝,安裝下一條弦時又必須重複一次這樣的過程,加上每一根調音釘都需要手動旋緊,對傳統師傅而言,即便技術純熟也仍是一項耗費體力的工作,由機械來完成這些體力工作是再合適不過,不僅效率更高,技師也也能省下體力專注在判斷調整的工作上。
影片中可以看到技師配合機械手臂,安裝琴弦的過程。
將機械化發揮到最大 取代重複性、勞力性的工作
這讓我回憶起從前讀機械系時唸過的一句話(同時也是某大公司的格言),「機器能做的事就讓機器代勞,讓人類從事更富創造性的活動」。在這個廠區中,該格言幾乎完全實現。重複性、勞力性的工作全由機械完成,鋼琴由軌道車運送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調律釘
又例如調律釘的安裝,此工作是將兩百多根小指大小的調音釘,按固定角度一一打入琴身的木板中,由於角度固定、孔洞也已經事先鑽好,除了確認調音釘插入的深度之外沒有太多調整需要,傳統工廠中是由師傅拿著鐵鎚慢慢敲,此廠中則是由一台巨大機器在專屬房間中自動進行,不僅準確穩定,而且同時可以安裝數台鋼琴,乒乒乓乓效率驚人。
按鍵檢測
又如按鍵檢測,一台架在鋼琴上方的機器不停地循序敲擊每一個鍵,從而確認組裝品質並使新安裝的弦儘速穩定下來,這個工作機器完全比人更合適做,機械本體伸出88支小小的推桿,上上下下按壓每一個琴鍵,速度固定不眠不休持續數千數萬次,大概沒有人類有耐心與體力完成這件事。
看著機械推桿循序運作,形成波浪般的動態,鋼琴也不間斷地重複奏出非音樂也非噪音的連續音階,我感覺某種出神,彷彿時間停在這短暫的片刻,不停迴轉重播。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