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的音樂銷售變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MUZIK文/ MUZIK AIR編輯部 

這些年來,錄音產業面臨很多變化,儘管如此,直到數位科技橫空打斷一切之前,音樂產業整體的報酬起碼保持著向上攀升之勢。

回望美國音樂產業過去40年的銷售數據、將之圖像化的趣味,不僅在於看到唱片公司獲利的起落,更能窺見科技與消費者行為之間互動的那道撼人震波。

文章插圖

長期淡出

對於有一定年紀的人們而言,早期「取得新音樂」的記憶,無可避免地要與盜版牽上關係,而第一家推出廣域P2P服務的Napster,就像把唱針從唱片上移開那樣,終結了錄音工業曾經讓人咋舌的龐大收益。

Napster於2002年收山,但它已經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盜版」立即赤裸裸地影響了錄音工業:以往每年顯著成長的銷售數字,就此走上長達15年的下坡。

鈴聲時代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以前,要把音樂放進傳統手機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個小小的技術落差,造就一段「鈴聲時代」:因為鈴聲下載是由電信業者控制的,唱片工業可以透過這個途逕,嚐到數位時代的一點甜頭——光在2008年一年之內,它們就給這個已經習慣聽到壞消息、前景被看衰的產業,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收益。

逆流而上

雖然串流還未取代CD,不過它們已經「撥亂反正」,讓唱片工業的收益在這個世紀首度連續兩年轉黑為紅。儘管要人們為串流付費還需要一段熱身期,但它已經建立了堅實基礎,串流音樂不但是美國現在最常見的音樂格式,更為市場貢獻了近半營收。

實體終結?

過去10年,CD銷量下滑80%,如今實體銷售只占整體產業收益的17%;唯有黑膠唱片緩慢而穩定地回歸市場,甚至在2017年攀上過去25年來的新高點,在實體買賣中一枝獨秀。

文章插圖
MUZIK logo

MUZIK

MUZIK 作為華語區最完整的古典音樂品牌,從2006年發行了第一本古典音樂專屬雜誌《MUZIK 古典樂刊》開始,陸續推出線上收聽平台、網路媒體...等產品,企圖融合創新元素,消除古典音樂的錯誤刻板印象,讓更多人喜歡上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