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B與音樂人曾經的大鬥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MUZIK文/ MUZIK編輯部 

前蘇聯時代,對作為國家文化代表的重要音樂家進行監控,是國安局(KGB)的重要任務之一......

文章插圖

以第一位在國際大賽上獲獎(1938年伊麗莎白大賽首獎)的鋼琴大師吉利爾斯(Emil Gilels)來說,他是史達林死後首位獲准出國、為蘇聯與西方國家重構文化交流,並為蘇聯搏得美名與外匯的音樂家。在國外,他以布拉姆斯與葛利格作品等許多錄音聞名於世,美名深植人心、地位舉世無雙,更是「蘇聯人樣板」的典型;但在國內,他卻因主要對手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與妹夫柯岡(Leonid Kogan)而不得安寧。

文章插圖

李希特因不理克林姆林宮、在巴黎跟柏林甩開KGB等行為,被外界視為「自由的音樂家」,與愛家、只想低調求生的吉利爾斯形成鮮明對比——在1958年的第一屆柴科夫斯基大賽上,兩人同為評審,李希特「瀟灑」地把范.克萊本評為最高分,其他人大多只在他筆下得到零分;吉利爾斯則得戰戰兢兢地請示文化部長,能否讓美國人獲勝?直待部長求得赫魯雪夫的同意。

李希特偶爾會公開地但半諷刺地讚揚吉利爾斯,後者則對掩蓋自己所有光彩的前者從來未置一詞。

文章插圖

更大的問題,來自吉利爾斯的妹夫柯岡,相傳這位小提琴家「媾外」於美國人的把柄落在KGB手上,因此成為KGB的線民——羅斯托波維奇發現柯岡彙編某次巡演的檔案後,便解散了自己與吉利爾斯、柯岡組成的三重奏——這使吉利爾斯連在家說話都得小心翼翼。

這對姻親的真實關係,外人自不明瞭,加上柯岡58歲就因心臟病發死在火車上、68歲的吉利爾斯則在赴醫期間身亡,兩人死得不明不白、或遭謀殺的說法一直流傳——而點名吉利爾斯是被注射錯誤藥物致死的,正是李希特;吉利爾斯死前不久,與以色列指揮家瑟格爾(Uri Segal)在瑞典相見,瑟格爾也稱他蒼白,還顫抖地說:「他們正在殺我,看,我的手在抖,他們要我如何這樣在音樂會上演出?」

文章插圖

晚近揭露的檔案則顯示,潘得列斯基(Krzysztof Penderecki)頻繁的出訪行程,可能也相當程度為蘇聯時代的國安單位所「利用」,雖然潘得列斯基很快否認兩者有任何關連,蘇格蘭作曲家麥克米連(James MacMillan)卻很快跳出來說,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經公開表示,他相信潘得列斯基是個間諜。(編按:若望保祿二世與潘得列斯基同樣出身波蘭,都經歷過受蘇聯控制的時代,且前者強烈反共。)

奇怪的是,教宗怎麼會知道潘得列斯基是不是間諜?冷戰時代,人人都可造謠,但謠言無法證偽;每個音樂家都跟政府喉舌有些關係,可是他們妥協、屈服與否,外人不得而知,音樂家們彼此也在猜疑,身邊的合奏的夥伴會不會出賣自己?這樣的故事,也許可謂蘇聯時代極致的墓誌銘。

MUZIK logo

MUZIK

MUZIK 作為華語區最完整的古典音樂品牌,從2006年發行了第一本古典音樂專屬雜誌《MUZIK 古典樂刊》開始,陸續推出線上收聽平台、網路媒體...等產品,企圖融合創新元素,消除古典音樂的錯誤刻板印象,讓更多人喜歡上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