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你一人
在德國斯圖加特一個葡萄園旁的天臺,一位女性坐在低音提琴家的幾碼之外,兩人互不相識。靜默一分鍾後,她試著直視對方,但封鎖在家、每天面對電腦螢幕數週下來,讓「與人對眼」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30~40秒的緊繃,只能隨著她的視線移開而暫解……
當此之時,音樂家操起琴弓,空氣隨著樂器低沉的和弦震動起來,流洩而出的,是改編自英國民謠《綠袖子》的熟悉旋律,舒緩地勾起女方曾在彼地生活一段時間的回憶,猶如向其致敬,讓她轉瞬沉浸其中。
長達兩個月的防疫禁令,打消了她成人合唱團的排練,計劃前往的音樂會也被迫延期。但就在斯圖加特的這座小丘上頭,一位技藝精湛的音樂家正在演奏,而且唯她一人——55歲的可再生能源集團公關人員Claudia Brusdeylins——聽得。稍後,她回顧道:「我只覺得自己被認可了。」
為了避免觸禁,文化組織多轉向網上發展,或是推出車上觀賞的表演,近來雖然情勢趨緩,可是想要回到音樂廳,仍然需要給觀眾席留下足夠的間隔距離。不過德國斯圖加特就有這麼兩個樂團:國立斯圖加特管弦樂團、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獨闢蹊徑,打造「更加個人化」,既不需要在觀眾之間架上透明隔板,也不用坐在人氣寥落的音樂廳,卻更能直搗人心、翻揚情感,而且不致犯規的節目。
一個音樂家,一個聽眾
他們的解方,是推出一系列一對一音樂會,由團內一位成員,單獨為一位觀眾演奏。參加者線上報名後,會被安排到市內27個固定地點裡,距離自己10分鐘範圍內的其中一處,可能是空曠的機場、藝廊、私人莊園,或是開頭提到的葡萄園邊。來到現場的觀眾對演出者、演出樂器與作品都一無所知,只是對著音樂家坐下,與之對望60秒,然後音樂家便開始演奏10分鐘,或是兩三段作品。團員們傾向準備許多可能會選奏的曲子,每次演出時抽換收尾的音樂,Brusdeylins接下來就聽到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第一號組曲。
奏罷,觀眾起身離去,沒有掌聲或交談,也不收票錢,不過來者可自願為基金捐款,幫助失去工作的自由音樂家度過難關。
疫情中重新現身
一對一音樂會其實並非首次登場,去年在德國的另一個音樂節Volkenroda Summer Concerts上已有先例,該節主辦單位表示,是受到塞爾維亞裔美國概念藝術家Marina Abramovic啟發——展覽中,她以坐在觀眾對面、靜靜攫取他們的注視聞名。
當防疫封鎖啟動,Volkenroda的主事者即向斯圖加特的管弦樂團提出這個不用上網又能保持活動的點子,結果讓一對一音樂會從該地蔓延到德國其它5座城市,累計已舉辦超過千場,值此艱難時刻,作為建立人們聯結、中介的途徑,其深層意義,遠大於僅為符應規定而設的方便之道。
經過這樣與藝術、與藝術家直接的互動,觀眾通常都漾著微醺一般的恍惚。回到葡萄園邊,一位女性觀眾離場時,好像已經認識低音提琴家Manuel Schattel一樣,她破格地以比較親密的第二人稱du,而非敬稱的Sie,來表達謝意。
眼神接觸的力量
創造這種型式,也是一對一音樂會演出者之一的長笛演奏家、出身茱麗亞音樂學院的Stephanie Winker指出,此時大家渴望跳出螢幕、彼此接觸,甚至都要忘了眼神接觸的力量。
非只觀眾,對演出者來說,這也是令人浸淫其中的體驗。對Schattel而言,為一位觀眾演奏,可謂數週在家獨奏後的一個驚喜,他在為Brusdeylins演出後表示, 需要一位觀眾,方得真正地表達自己的感覺,這讓他重獲自由,世界好像又轉動起來了。與陌生的觀眾首次見面,透過眼神交會,憑對其人的第一印象,選擇要拉些什麼,也是讓他動容的經驗,接下來的,就是只為這一個人的演奏。
當Schattel為Brusdeylins動弓時,他並無意量身打造向後者生命故事致敬的節目,而且他根本不知道這位觀眾曾在英國生活,但Brusdeylins卻覺得對方是有意識地選擇了《綠袖子》。
Schattel事後回憶,自己上場時,明顯感覺到觀眾的緊張,他覺得《綠袖子》應是讓她放鬆的完美曲目,能托起她、牽引她:「這能邀她與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