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與音樂品味 真有一致的關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MUZIK文/ MUZIK編輯部 

音樂喜好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嗎?劍橋大學一個橫跨六大洲、五十餘國、以35萬人為對象的研究,設想全球個性類似的人,也會喜歡同一類型的音樂。

文章插圖

例如 「外向者」會聽 Ed Sheeran、Beyoncé、Justin Timberlake;「開放者」驚豔於Daft Punk、Radiohead、Jimi Hendrix;「和善者」選擇 Marvin Gaye、U2、Taylor Swift;「神經質者」,根據他們盡力地推測,也許會是David BowieNirvana、Killers吧。

他們發現,外向者與當代音樂、富責任心者與低調音樂,和善者與溫和及低調音樂、開放者與溫和及當代、強烈、精緻的音樂,都有正向相關,而且放諸四海皆準,在各地都沒有明顯的差異。

對此,專欄作家Barbara Ellen在《The Guardian》上評論道:雖然該研究未稱其結果已然確定,但一個人只能被歸於「某一種個性的人」,本身不就很奇怪嗎?

多數有點認真的樂迷會認為,自己的音樂偏好是有彈性的,並非一個蘿蔔一個坑般地與人格類型相對應,更非放諸四海皆準:英國人、阿根廷人、南非人不會在覺得疏離時,都藉著聽Nirvana的《Nevermind》來表達。音樂口味,就如擁有它的人們一樣,似乎是從透過諸多面向養成的,其中包括好些變項,像是年齡、性別、背景、在什麼樣的主流文化中成長以及是否支持該文化?判逆嗎?政治化/非政治化的?退縮的?享樂主義的?孤獨的?活在線上抑或線下世界?還有,選擇音樂時的心情如何?是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情?

文章插圖

這些其實都至為重要,而這也正是建立所謂個性——音樂「對應關係」的最大問題,畢竟不論何時,聆聽都受到極多變因的影響,地點、狀況、活動、外力、記憶、心情、需求、衝動,都能左右個人的抉擇。更不用說個體捉摸不定的個性,一日就能變上數回,甚至有時都不想扮演同一個人,當然也不可能總是對應到同一種音樂。

話多者可能想要隱身於Leonard Cohen、沮喪者想隨Ariana Grande起舞、內向者在Megadeth裡搖頭……音樂能反映人的個性,但也能讓人脫出自己,它是面鏡子,卻也是個逃生梯、一條自由道。

還有些人甚至不喜歡音樂,他們根本不想聽歌,只是想用「咖啡館音樂」一類的東西中和環境噪音。

另外,流行音樂環境也有極大變化,類型五花八門、口味像零食一樣豐富地讓人迷惑;近用音樂的方式因串流而與往日大異,無論有無付費,一曲又一曲滑過n首作品的人,「應該」被歸到於哪一種性格?抑或我們都已隨著時代,自動進入隨選收聽模式了呢?

仍然偏愛聽整張專輯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像最後一隻度度鳥,一直在頑固地演奏 Hounds of Love,「易聽」簡直已不可得。只是為了磨合它,它甚至可能不再是「你的」音樂品味了。 過了一定的年齡,人們的口味會凍結,長時間停頓,一種文化萎縮的形式開始了。你認為「定義」你的,可能只是你 5 年、10 年、20 年前的音樂品味,那麼根據劍橋大學的調查結果,你現在有的,就是一個配合它的過時個性了。

儘管有這樣的研究,但其實並沒有無誤的、所謂按照性格分類的音樂。「量身訂製」的音樂只存在於狂熱的營銷與廣告領域,分類則是推銷的手段與過程。在這個世界,真正太多的不是音樂,而是人們變動不居的欲望。

MUZIK logo

MUZIK

MUZIK 作為華語區最完整的古典音樂品牌,從2006年發行了第一本古典音樂專屬雜誌《MUZIK 古典樂刊》開始,陸續推出線上收聽平台、網路媒體...等產品,企圖融合創新元素,消除古典音樂的錯誤刻板印象,讓更多人喜歡上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