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音樂酬賞:震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MUZIK文/ MUZIK編輯部 

「震顫」,又被稱為「皮膚高潮」,指人受到音樂深度刺激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

文章插圖

透過音樂刺激而引起的「震顫」

音樂如何讓人ASMR、體驗到心頭一震、脊柱一涼的感覺?以往的報告(1995)顯示,女性受到音樂深度刺激時,比男性容易「震顫」,也被稱為「皮膚高潮」(skin orgasms)(2014)。2005年另一個針對音樂激起生理反應的研究則指出,只有大約一半的受試者聽到令人愉快振奮的音樂時,毛髮會豎起;如果是享樂的音樂,則較常引起出汗等其它皮膚刺激反應。

以腦電儀了解腦部震顫時的反應

在這些生理反應的背後,人的腦部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2020年發表於《神經科學前沿》(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的論文,使用新的高密度腦電儀(EEG),觀察到與這些震顫相關的大腦皮質反應模式。

法國Bourgogne Franche-Comté大學的Thibault Chabin與研究夥伴,找來覺得自己聽喜歡的音樂時常有這類經驗的相似者、為他們戴上非侵入式腦電儀,讓每位受試者從預先自選、能夠引起他們反應的曲目庫中,聽取90秒的片段,並即時填寫問卷,為音樂引起的ASMR程度評分。

紀錄顯示,每次震顫持續的平均時間是8.75秒,Chabin在報告中提到,受試者都能準確指出音樂引起反應的時間點,但大多震顫發生在選段的許多部分,而非只出現在預期的段落。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腦電儀顯示:當愉快的音樂引起震顫,前額葉皮層θ波(4 ~ 7Hz,與潛意識層面相關)增加、情緒喚起與反應的程度也增高。

此外,他們也確認了另外兩個與震顫相關的特定皮層模式:

  1. 右側中央區域的θ波減少,反映輔助運動區有所活動,這可能與節奏的預期處理過程相關。

  2. 右顳葉的θ波也減少,可能與音樂欣賞有關,它反映的是右側顳上迴的活動。

這些區域共同對音樂進行處理,觸發腦部的酬賞系統、放出多巴胺,結合對喜愛樂段的期待,產生刺上心頭的震顫,也就是顯示皮層連結加強的生理反應。

文章插圖

腦電儀可靠反映聆聽感受 或能廣泛應用

該研究指出,腦電圖與先前研究中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及正子斷層掃描(PET scan)呈現的結果相呼應,是探索聆樂報償過程的可靠工具,而且比起高度倚靠神經顯影技術的後兩者,傳統腦電儀可以在實驗室外得到更直觀的應用,意即提供了在更自然的環境(例如群體之中)進行研究的機會,為探索音樂情感開闢了新的視野。

Chabin等人希望未來能夠走入實際的日常情境,例如音樂會或演出現場,就地測量音樂引起的身體及腦部反應,以了解其中奧秘。

MUZIK logo

MUZIK

MUZIK 作為華語區最完整的古典音樂品牌,從2006年發行了第一本古典音樂專屬雜誌《MUZIK 古典樂刊》開始,陸續推出線上收聽平台、網路媒體...等產品,企圖融合創新元素,消除古典音樂的錯誤刻板印象,讓更多人喜歡上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