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末世的距離:100秒
上周四(24),一群美國科學家依例於記者會上公布了2022年末日之鐘(The Doomsday Clock)的最新刻度:2022年,人類距離末日還有整整100秒鐘,一如2020、2021年。
連續三年,人類與世界末日的距離都是不多不少的100秒鐘,這應該算是一個好消息嗎?
末日之鐘穩定不動
每年負責決定末日之鐘移動距離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主席斯夸索尼(Sharon Squassoni)並不這麼認為,他指出,2021年確實有些令人振奮的人心時刻,好比說美俄同意延長削減戰略武器數量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New START)、各國和伊朗重新展開核談判等。
但與此同時,其他強權國家大舉投資核武、伊朗核談判進度不佳、各國挽救氣候變遷的計畫口號多而行動少等現象,都讓科學家們難以對2022年的前景感到樂觀。
穩定不動不是好消息
「穩定不是什麼好消息。」斯夸索尼在上周四的記者會上告訴記者:「這個結果顯示人類正困在一個危險的時刻——既不穩定,也不安全。」
「2021年確實有些正面消息,但仍不足以扭轉長期的負面趨勢。」
最早只需考慮「核武」
從斯夸索尼的一席話中可以看出,決定末日之鐘的秒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科學家得綜合考量各種風險做出判斷。但其實在最一開始,整件事並沒有那麼複雜,科學家唯一需要考慮的風險就是「核武」。
曼哈頓計畫科學家首創 1947年現身
「末日之鐘」誕生於20世紀中葉,是由非營利組織原子科學家公報所發想出來的概念。這個組織是由一批曾參與過美國核武開發計畫「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的科學家成立,他們深知自己研究成果之可怕,因而決定創立原子科學家公報,定期發表期刊,企圖喚醒大眾對核武的關注。
在1947年6月的期刊封面,「末日之鐘」首度在插畫家朗斯多夫(Martyl Langsdorf)的筆下誕生,以1/4的鐘面和向著午夜前進的指針,提醒大眾核武議題之急迫與關鍵。
每年1月公布新刻度
往後每年1月,原子科學家公報會定期舉辦記者會,發布當年人類與末日之間的距離,一開始通常都在10分鐘上下。但在1991年,末日之鐘被調整至深夜11點43分,也就是距離午夜17分鐘的位置,創下史上最佳紀錄——其中兩大關鍵變化分別是美、蘇簽訂了第一階段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START I),及蘇聯的解體。
更多議題加入 2017首度以「秒」為單位前進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科學家逐漸意識到危及人類文明的危機不再僅限於核武,因此在2007年,「氣候變遷」首度被科學家列入考量當中,接著生物多樣性、人工智慧,乃至於假新聞等,先後都成了會左右該年度末日之鐘指針位置的關鍵議題。
或許正因為危機越來越多,進入21世紀後,末日之鐘再也沒回到如同1991年那時的佳績,少數令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2016年,該年末日之鐘被回撥了3分鐘,主要原因是各國與伊朗達成了核協議,並且在聯合國的氣候峰會中簽訂了《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所致。
到了2017年,末日之鐘首度打破了以「分」為移動單位的傳統,往前移動了30秒,之後連年以秒為單位變化。2022年,末日之鐘再次被定格於晚間11點58分20秒的位置。
但與此同時,世界各國開始浮現了質疑末日之鐘的聲音,聲稱它已喪失功能、淪為一種「政治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