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洲面對「新現實」,需具備新的防範水準,「我們的公民、成員國和企業,需要合適的工具,不僅能夠預防危機,還能在災難發生時迅速應對。」他也舉例,「居住在洪水區的家庭,應該知道水位上升時該怎麼做;至於早期預警系統,則可以幫助受野火侵襲的地區爭取寶貴的時間。」
社會權利與技能、優質就業與備災事務執行副主席曼扎圖(Roxana Mînzatu)則在《POLITICO》的訪談中提到,頒布這項戰略的核心意義是「趁天晴時修屋頂」,目標為幫助個人、家庭做好準備,在任何緊急狀況下都能知道如何應對。曼扎圖也表示:
「歐洲必須靈活應變,各個成員國密切合作,以提升效率、節省時間,並挽救生命。這項戰略就是我們的『保險政策』,確保我們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刻能照顧他們。」
預防危難,歐盟可以這樣做
此次歐盟發布的「防範聯盟戰略」,採用前芬蘭總統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ö)的精神。去年10月,尼尼斯托因應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要求,提出了一份歐盟安全建議——《尼尼斯托報告》(Niinistö report)。
報告中,尼尼斯托強調歐盟應改變面對危機的思維,進一步加強預防作業。尼尼斯托也強調,防範工作是「歐洲共同的事業」,因此歐盟在此次的戰略中,著重連結地方、區域、國家等各級政府,並強調動員公民、社區、企業等,期待所有人都能成為防範計畫的一份子。
戰略也參考德國、北歐國家的防災計畫,這些國家在過去幾年間,已向民眾發布防災資訊手冊,指導國民面對軍事攻擊,或是其他國家發生危機時應如何應對。
「防範聯盟戰略」中包括30項關鍵的行動和詳細的行動計畫,其中主要的目標與行動包括:
保護歐洲的關鍵社會功能
制定醫院、學校、交通和電信等基本服務的最低準備標準。
增強關鍵設備與物資的儲備能力。
加強氣候適應能力,確保水等關鍵自然資源的可用性。
促進公眾防範意識
鼓勵公眾採取實際措施,例如在緊急情況下至少儲備 72 小時的基本物資。
將防範意識納入學校課程,並設立「歐盟防範日」。
加強危機應對協調
建立「歐盟危機中心」,以改善現有歐盟危機機構的整合與協作。
強化民事與軍事合作
定期舉行全歐盟防範演習,聯合武裝部隊、民防機構、警察、安全部門、醫療工作者與消防員。
促進軍民兩用投資。
提升風險預測與前瞻能力
制定全歐盟綜合風險與威脅評估,幫助預防自然災害或混合威脅等危機。
加強公私部門合作
成立公私合營的「防範工作小組」。
與企業制定緊急應變機制,確保關鍵物資、商品與服務的快速供應,並確保重要生產線的安全。
加強與外部夥伴的合作
與北約等戰略夥伴合作,在軍事機動性、氣候與安全、新興技術、網路安全、太空及國防工業領域展開協作。
歐盟:請大家準備好72小時生存物資
在「防範聯盟戰略」中提到,由於在重大災害發生時,最初的72小時最為關鍵,因此歐盟各國應制定指引,確保國人至少具備72小時自給自足的能力。
在媒體的訪談中,曼扎圖坦言由於生活方式較為流動,自己並未儲備72小時的緊急物資。但是他強調,即便目睹了希臘、西班牙等地遭遇的天災,和平的紅利仍會讓許多人產生「這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心態,「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我們需要做出改變。」
歐盟的危機管理專員哈賈.拉比卜(Hadja Lahbib)則表示,他已確實準備好72小時的物資,包括烹煮煙花女義大利麵(Pasta alla Puttanesca)的所有食材。哈賈也提醒,歐盟各國應根據自身的「地緣政治與戰略位置」,來決定應儲備哪些物資。
隨後,哈賈還在社群上發布了一段影片,以幽默的方式展示自己求生包的內容物,包括:裝在防水資料夾內的身份證明文件、手電筒、火柴、打火機、瓶裝水、瑞士刀、個人藥品、罐頭食品、現金、行動充電器、撲克牌以及一台小型收音機。
大難臨頭怎麼辦?看看歐洲各國建議怎麼做
除了歐盟推出的指引,歐洲許多國家也推出各自的防災手冊。例如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因應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火,去年就向國民發放戰爭應變指南,或架設網站說明;德國當局呼籲,各個家庭可以改造自家地下室、車庫或儲藏室,作為戰時的庇護所;法國則是正在製作應對武裝衝突的生存手冊,預計將於今年夏天分送給法國的每一戶家庭。
以下為歐洲各國政府,應對重大災害、戰爭的準備建議:
▉ 法國
根據Europe 1的報導,法國政府正在準備一份生存手冊,因應可能在法國領土上發生的武裝衝突或各種危機。手冊的內容包括如何保護自己與身邊的人、警報發生應採取哪些行動、如何參與國家的行動等。待製作完成後,政府會將手冊寄送給每戶家庭。
手冊也會向民眾說明,如何準備因應危機的「緊急避難包」。事實上,法國政府於幾年前就曾發布建議,說明應該準備哪些「72小時緊急物資」,包括至少6公升的瓶裝水、照明工具、瑞士刀、無須烹飪且不易腐壞的食品等。
▉ 芬蘭
芬蘭推出了一份名為《應對突發事件與危機》(Preparing for incidents and crises)的線上指南,向民眾提供斷水、野火、網路崩潰、軍事衝突等情境下的應對資訊與建議。
此外,芬蘭還設立了專門網站「72 Hours」,說明面對危難發生時,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包括應該如何強化面對災難的心理韌性。該網站也設計一系列測驗,邀請民眾自我檢驗,面對各種危機時「能活過72小時嗎?」
根據《衛報》報導,「72 Hours」專家委員會成員蘇維(Suvi Aksela)表示,委員會曾考慮將芬蘭的食品儲備建議提高至一週,與瑞典和挪威看齊。不過,由於「72小時」的標準在芬蘭已深入人心,因此委員會最終決定維持這個印象,「我們不想打破這一框架,但這僅僅是最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