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這句話不只在台灣、也適用在物價飛漲的韓國。根據韓國統計廳數據,韓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在6月達到108.22,年增6%,漲幅創下23年多以來最高紀錄;外食價格更較去年同月上漲8%,創下30年來新高。
房物價不能承受之重 催生56.6萬兼職大軍
韓國去年國民所得毛額(GNI)雖暌違三年轉為正成長,首次超越3萬5,000美元,但所得差距卻愈發惡化,年輕族群尤為明顯。根據韓國統計廳分析,2021年20至39歲年輕族群中,最高所得前20%平均資產達9億8,185萬韓元(約新台幣2,243萬元),最低所得後20%平均資產為2,784萬韓元(約新台幣63.6萬元),差距達到35.27倍。
最讓韓國年輕人對未來感到絕望的房價問題,更是韓國上班族不得不兼差賺取額外收入的原因。在韓國銀行公布2021年國民所得毛額後,《朝鮮日報》比較國民所得毛額增加兩倍期間的房價變化,發現國民所得從2006年2,070萬韓元倍增至2021年4,048萬韓元的15年間,首爾房價已成長近三倍。
為了開源,愈來愈多上班族會在下班時間從事副業或兼職,統計廳分析顯示,截至去年7月,在正職外從事兼職人數達到56.6萬人新高,較2020年的47萬人增加19%;申報業外所得人數近三年也出現增加趨勢,從2018年691萬人增至802萬人。韓國求職網站Incruit近期對881名上班族進行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每10名受訪者中就有四人曾從事兼職。
不僅是剛出社會、薪水較低的20、30歲年輕族群,隨著物價飛漲,為了貼補家計,兼職熱潮也逐漸擴大至40、50歲中年族群。另一間求職網站跳蚤市場今年5月做的調查中,653名40歲以上受訪者中有六成表示「目前有兼職」,而且其中66.5%不只從事一項兼職。
上班族兼職大熱門 跑外送、線上開課夯
檀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金兌基受訪指出,COVID-19疫情爆發後,許多公司改為居家辦公型態,一般上班族可自由運用的時間增加,推升上班族嘗試兼職的意願與機會,預期韓國的兼職熱潮將持續下去。
物價飛漲也是即便疫情放緩、恢復一般上班型態,兼職熱潮仍難退燒的主因。也因此,時間較自由的外送工作成為上班族兼職的熱門選項,加上疫情爆發後外送需求大增,從事餐點外送等「小型貨物專門運送業」的人數從2017年4月的10萬287人增至2021年4月的19萬5,032人,相關平台服務也更多樣化,包括機車快遞、寵物計程車等。
除外送工作,利用個人專長教課、編輯影像內容等兼職也相當熱門,便於這類兼差人「開業」的平台也應運而生,例如開放會員開設英語、繪畫、程式開發的網路平台;電商、內容平台等供需市場也愈加活絡。
許多年輕上班族認為讓公司知道自己在兼職,可能會增添不必要的麻煩,「雖然公司沒有規定不能兼職,但被上司知道在兼差還是得要看臉色」。為了不讓公司發現在兼差,兼差所得必須控制在不必加入勞保的標準以下,舉例來說,外送員月收入達80萬韓元以上就必須加入勞保,重複加保當下就會通知現職公司,因此也有許多人選擇同時進行多項兼職。
青年失業淪打工仔 就業狀況官民不同調
此外,還有部分打工族來源於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問題。截至今年4月底,韓國青年失業率達7.4%,超過整體失業率2.4%的兩倍;若納入求職者人數,廣義青年失業率超過20%,代表每五名年輕人中就有一人放棄求職,或只能從事短期打工、約聘職。
在從事兼職打工人數持續增加的狀況下,即使失業率轉降,也不代表就業市場狀況變好。現代經濟研究院報告分析,「表面指標數字看起來雖改善,但實際上缺乏好的工作機會」,現代經濟研究院以每週工作時數換算就業人數的方式計算就業人數,得出與官方大相徑庭的結果。
現代經濟研究院使用的換算方式是將每週工作40個小時的人算作一名就業者,每週工作20小時的人算作0.5名就業者,每週工作60小時的人則算作1.5名就業者,補足一般統計中將每週僅工作一小時的人都算作就業的缺點。
由此得出的結果是,2021年就業人口較2017年減少7.3%,與統計廳增加2.1%就業人口的結果完全相反。報告指出,在就業人數增加狀況下,工作時數卻減少,代表韓國實際就業狀況正在倒退,政府應祭出更多不只是提供「短期工作機會」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