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pass一詞形容時光的流逝,也有把時間耗掉的意思,對天生自帶「鬆弛感」的印度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文化與生活哲學。如今生活大不易,這個詞彙許多時候還帶了點無奈。然而印度年輕人於現實生活中無奈「躺平」之際,卻在虛擬世界變得更為活躍,腦筋動得快的,已經從中找到商機。
印度式英語新詞 打發時間無特定目的
從字面上來看,Timepass與「消磨時間」的意思類似,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指出,Timepass是印度式英語(Indian English)中相對較新的詞彙,首度出現在1982年報紙的一篇文章中。
對印度人來說,Timepass早已超越字面上的意義,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指的是為打發時間所做的任何事,像是和周遭的人聊天、看電視、滑手機等,種種與人交際、自娛的行為。許多活動不一定有實際目的,例如閒晃、呆坐在購物中心、在茶攤看人來人往。
一個週三的中午,在德里市中心商業區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28歲的庫瑪(Pankaj Kumar)漫步在商店林立的街頭,卻未停下腳步看看攤商展示的商品,或走進店家逛逛。
庫瑪告訴《全球中央》記者,在附近的銀行上班,趁著午休出來晃晃。他說:
「我不太能精準解釋Timepass這個字明確的含義,但印度人過(pass)的時間(time),不是牆上鐘的時間、不是手上錶的時間,是我們自己心中的時間。」
庫瑪說:「公司雖然有規定上下班時間,不過我們會在當中找到時間喝杯茶、出來閒晃一下、滑手機看看IG上好笑的東西,雖然可能並不渴、還不累、有工作尚待完成,但就是想找到能讓自己感到放鬆的方式,讓上班時間快點過去。」
升遷無望 年輕人Timepass反抗現實社會
更多時候Timepass代表印度社會的生活節奏、社交型態,也是應對、甚至逃避現實的方式。
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傑福瑞(Craig Jeffrey)認為,Timepass被印度年輕人,尤其是中下階層當作對社會、經濟、現實的反抗,成爲面對失業、就業機會不足等問題時,一種自我調適的方式。
某個週二下午,26歲的辛赫(Bahahur Singh)站在路邊的茶攤,時而滑手機、時而看看街上的人來來去去。他告訴記者,沒有特別在看什麼,只是混個時間而已。他透露目前待業中,因為工作一陣子了,但升遷無望、薪水也不會再上調,覺得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索性離職休息一下再說。
辛赫說:「我是受過高等教育(大學畢業)的人,每天上午9時到晚上9時都在上班、一週工作六天,卻只能領2萬2,000盧比(新台幣7,965元)月薪,實在太辛苦、薪水也太低。」
人人有機會一夕爆紅 虛擬世界比現實更忙
就像過去電視被中下階層者視為主要慰藉一樣,如今許多印度人將注意力轉往網路的虛擬世界。根據軟體公司Meltwater與傳播媒體公司We Are Social的研究,印度14.6億人口中,有8.06億使用網路,平均每天花6小時49分上網;有4.91億人使用社群媒體,平均每天花2小時28分鐘在社群媒體上。
在德里一處商業廣場,與朋友四處擺姿勢拍照片、短影音,再上傳到社群媒體的喬德哈里( Preeti Chaudhary)告訴記者:「現代年輕人歷經學業、工作上接連的挫敗,已經不想花太多力氣在現實生活中為理想、替生存搏鬥,因為那些苦工往往到頭來,回收不了太多成就或收益。」
喬德哈里說,但在虛擬世界裡,每個人都有一夕爆紅的機會,都想瞬間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讓所有人認識你、稱讚你、愛戴你,「光是看到有人按讚、留言,或追蹤了我的帳號,就夠令人開心了,更別說可能還有額外的收益可賺」。
收益除了平台分潤,另有觀眾「抖內」(Donate,贊助)。
印度人在網路上可是砸錢不手軟,藉著抖內,短暫享受「當大爺」的優越感。《商業標準日報》(Business Standard)報導,抖內金額比買一杯印度奶茶還便宜,是印度網友大方抖內的主因之一,也因此提升許多人的創作意願,發展出在虛擬世界比在現實世界忙的情況。
Timepass乍看是無傷大雅的行為,但反映出高失業率、缺乏就業機會、不平等的種種社會問題,是不容忽視的。此外,當Timepass讓人習以為常後,會助長「得過且過」的氛圍,讓人對改變現狀失去動力,並阻礙社會進步。
在印度,Timepass不僅是一個詞彙,更是當代社會經濟現實的寫照,展現人們在複雜環境下生存的智慧與心理的調適,尤其是年輕人在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