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左靠右?誰先誰後?原來都有邏輯

臺灣規定靠右走,但有些國家卻是靠左走;想要通過路口,還要分誰先誰後……跟著交通部道安委員會湯儒彥簡任技正來認識「順序與方向」,上路不用再感到混亂!

文章插圖

臺灣也曾「靠左走」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個學到的交通安全規則嗎?一定有提到過:行人、車子要「靠右走」。但其實,臺灣在日據時代曾經是左行制,直到民國35年,才改成右行制。

老祖宗的習慣

再往前推200年,甚至更早遠,在使用馬匹、馬車的古代,人類共同習慣大多是「靠左走」,為什麼呢?

騎士騎馬時,由於施力方向,常會以左腳先踩上馬鐙,右腳再跨過馬背。因此為了路邊安全、方便上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靠左邊走」的習慣,也影響人們日後車輛的通行方向。

老祖宗的習慣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車輛行進方向」寫進法規的國家。

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將行進方向改成「靠右走」,竟成為推翻貴族表徵的行動之一,又隨著拿破崙企圖征服歐洲的行為,將觀念推行到全歐洲。

汽車工業的文化輸出

美國則在18世紀先後,出於去英國殖民的因素,逐漸與法國一樣,採行了「靠右行駛」的規範,再透過其汽車工業的發達,將右行制擴展至其他大陸。

「臺灣變成『靠右走』也與美國有關。」湯儒彥老師說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接收了大批美國援助的汽車,因為花費資金改裝並不明智,便開始大力推動靠右行駛。

文章插圖

行人面向來車最安全

行人呢?原來早在民國60年代以前,臺灣真的有明文規定,行人於人行道上需「靠右走」!但後來考量到步行時的靈活彈性,已經刪除條文,不再限制,行人在人行道上的行走就變得非常自由。

那麼行人不走在人行道時,怎麼辦呢?湯儒彥老師強調:這部分規定從來都沒有變,就是「靠邊走」,而且最好的做法是「面向來車靠邊走」,才能隨時注意來車狀況,確保自己安全。

紅綠燈幫大忙

路口常見的紅綠燈,最早出現在英國,一開始是為了防止馬車去撞行人,而且當時只有紅燈和綠燈2種顏色,沒有黃燈。

「黃燈的出現,一是要讓汽車駕駛,有足夠緩衝時間來煞車;二是讓已經在路口裡面,但還沒通過路口的車輛,有充足的時間來做淨空。」湯儒彥老師回答。

幹支道要看懂「誰先誰後」

沒有紅綠燈的路口,老師則指出:「可以藉由 (1)閃光紅燈號誌;(2)「停」標誌、標線;(3)「讓」標誌、標線;(4)車道數多寡等設施,判斷自己身處於支道,那就一定要讓幹道先行。」

文章插圖

眼觀四方 安全用路

道路上的標誌、標線、號誌,都是道路在向用路人「說話」,身為用路人要時刻注意,尤其透過它們可以判斷自己與其他用路人的關係,再依照路口的用路優先權來行駛。

更別忘記,每到路口要慢看停,確認安全後再續行,掌握正確用路方式,也就不必苦惱如何上路了。


了解更多道路通行方向規則 請聽Podcast《硬事要交你》

EP3. 靠左走?靠右走?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