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飆漲,利率竄升,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高,消費者信心跌落數十年來谷底,但近期消費支出穩健。仔細探究,COVID-19大流行初期累積的民間儲蓄正在減少,民眾寅吃卯糧,景氣前景不妙。
力抗40年最嚴重通膨 聯準會半年內五度升息
過去一年多,美國經濟逐漸擺脫疫情陰影,通貨膨脹一路衝上40年高點。起初,物價因供應鏈大亂、貨幣與財政政策寬鬆帶動消費需求而飆漲。到了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如火箭般飆升,通膨怪獸更形巨大且危害全球。
在美國,勞動市場吃緊帶來更多隱憂。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數據顯示,今年夏季,美國工資中位數較去年同期成長6.7%,為1990年代開始統計以來最高年增率。企業付出更多勞動成本,可能以漲價轉嫁給消費者,使得通膨壓力更難減輕。
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半年來五度升息,緊縮力道為1980年代以來最猛,且尚無止步跡象。借貸成本升高,民間需求可能降溫,愈來愈多人擔心經濟正朝衰退邁進。
萬物齊漲入不敷出 個人儲蓄率剩3.5%
不過,物價飆漲雖侵蝕民眾消費力,占美國經濟產值約三分之二的消費支出依舊穩健。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8月消費支出成長0.4%,扭轉7月經修正下滑0.2%的態勢。如考量通膨因素,消費支出成長率縮減至0.1%。
這份數據另一焦點在於,聯準會決策參考的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年增6.2%,漲幅小於7月的6.4%。但如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與能源,核心個人消費支出(Core PCE)物價指數年增率從4.7%升至4.9%,遠高於聯準會設定的長期目標2%。
這凸顯通膨效應已廣泛散布,聯準會積極緊縮貨幣政策只是亡羊補牢。在房租、電價及民生用品齊漲的情況下,老百姓口袋愈來愈淺,動用積蓄支撐消費變成普遍現象,家庭財務緩衝跟著縮小。
根據商務部轄下經濟分析局數據,美國8月個人儲蓄率保持在3.5%,高於6月的3%,但低於一年前的9.5%。這項數據接近2007年至2009年經濟衰退時期水準,低於2010年代平均值,更與2020年4月破紀錄的34%相差甚遠。
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估計,從COVID-19疫情爆發到2021年底,美國家庭累積2.7兆美元(約新台幣86兆元)超額儲蓄。這與疫情初期民眾被迫關在家、無處消費,政府大方灑錢振興經濟,民眾在低利時期投資股票、房地產賺錢關係密切。
如今情勢逆轉,通膨居高不下,工資漲幅已跟不上,而且少了振興支票,股票等資產價格大幅回檔,民眾儲蓄減少合情合理。
全美最大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6月表示,拜COVID-19大流行後財政刺激所賜,美國消費者銀行帳戶仍剩餘六至九個月的消費力。老百姓持續花錢,但他眼中的經濟「颶風」正在醞釀,民眾必須做好準備。
美股跳水、房市急凍 經濟衰退風險升高
經濟學家也對美國民眾持續增加消費的能力不抱樂觀。聯準會積極升息,美股已連跌三季、三大指數跌幅超過20%,房市則隨房貸利率飆升而急凍,導致家庭財富縮水。
今年夏季,美國房價在眾多購屋者考量貸款成本而卻步的背景下走跌,為多年來首見。房屋銷售下滑效應擴及經濟各層面,有如整體景氣及就業市場降溫的縮影。
一般來說,民眾購屋後也會添購家具、家電等產品。COVID-19大流行後,美國房市欣欣向榮,因為居家辦公蔚為風潮,許多購屋族為增加生活空間而四處找房,沙發、窗簾、地毯等產品買氣熱絡。此外,疫情期間民眾宅在家的時間變長,取消出遊和外出用餐而省下的錢用來裝修房屋或增加裝飾,居家用品搶購熱潮一直延續到2021年底。
如今情況丕變。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8月家具與居家用品店銷售年減1.6%,家電與電子用品店業績降幅則達5.7%。勞工部數據顯示,近幾個月家具產業持續裁員,與整體經濟就業成長趨勢相左。
通膨改變民眾消費習慣 零售業幾家歡樂幾家愁
由於閒錢變少、物價又飆漲,許多消費者開始精打細算,購物集中在雜貨、日常用品或疫情期間錯過的服務上,如旅遊、外食。部分零售商才熬過供應鏈瓶頸,現又面臨庫存過剩、必須打折出清的困境,接連發布獲利預警。
運動用品大廠耐吉(NIKE)9月底公布庫存激增44%,利潤率又因打折、運費增加而受擠壓,單日股價暴跌13%,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但零售業中仍有亮點。好市多(Costco)具有量販優勢,無論是COVID-19疫情嚴重或是步向後疫情時代物價飆漲的此時,會員忠誠始終不變,最近一季營收成長15%,優於市場預期,鞏固高物價時期老百姓找優惠的避風港地位。
即將邁入2023年的此時,升息是現在進行式,即使如此,物價漲勢短期內仍難緩和。民眾看緊荷包、消費日趨保守,經濟是否因此陷入衰退,還很難說。可以肯定的是,零售業歷經疫情大洗牌,將隨著民眾消費習慣進一步改變,進入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