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全球最貴城市大洗牌 以色列特拉維夫躋身「上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賴素芬 (中央社駐特拉維夫記者) 

世界上生活成本最貴的城市不是巴黎或蘇黎世,也不再是新加坡,而是以色列的特拉維夫。

文章插圖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一系列因素推高了全球通膨。由於供應鏈緊張和消費者需求變化,全球許多大城市生活成本大幅上漲。世界上最貴的城市不是巴黎或蘇黎世,也不再是新加坡,而是以色列特拉維夫

去年底,當「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公布特拉維夫在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第一後,多數以色列人其實不意外,有些更是有「我就說嘛」的反應,記者有位朋友甚至用典型的以色列式幽默加嘲諷語氣說:「難得以色列被世界肯定,躋身歐洲『上流社會』!」

年輕人買不起房 50萬人上街搭帳篷抗議

以色列的高物價其實一直是20年以來持續的趨勢。2011年夏天,一群以色列年輕人受到「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影響,決定在特拉維夫高昂生活成本象徵的羅斯柴爾德林蔭大道設立帳篷營,抗議高房價和房租。這個行動很快引起全國響應,各大城市都開始設立帳篷營,全國近50萬人走上街頭。

文章插圖

10多年來,以色列政府一直承諾降低不斷攀升的房價,但沒有實際成效。根據中央統計局4月的一份報告,2022年1、2月房價較去年同期上漲了16%。今年暑假,又有一群年輕人發起類似11年前的帳篷營大運動,但規模和影響範圍不及上次。

網購省荷包 二手市場「疫」後突起

以色列人應對高物價的策略之一是線上購物,尤其是透過國外網站。剛開始是eBay,後來阿里巴巴的AliExpress成了新寵。2019年Amazon讓以色列客戶享有訂單逾45美元免運費服務後,造成熱潮,曾經讓以色列郵局癱瘓、無法處理大量包裹。

2016年eBay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以色列人在2015年創下紀錄,至少95%的人使用線上購物,其中60%是國外網站。當被問及他們為什麼在網上購物時,大多數以色列人的回答是生活成本高。三分之二的購物者表示,從網上購物有助於他們省錢,因為國外時尚服裝和電子設備的價格往往較低。

以色列農業高度發展,是重要的農產品外銷國,但食品價格卻比歐洲高出25%,主要原因是以色列對農業強烈的保護主義,以及最大食品企業、隸屬瑞士雀巢集團的Osem公司的壟斷,讓原本在歐美平價的產品到了以色列成了奢侈品。

不像衣鞋或家電用品等可以上網採購,對於食品的價格,以色列人只能咬牙吞下去。有些人會到傳統市場購物省錢,也有些猶太人會專程到阿拉伯村購買。

新冠疫情改變不少人的消費和就業模式,外送服務業原是年輕人的過渡期行業,在疫情期間卻成了許多人維生的選擇。疫情前就擔任Wolt外送員的丹尼爾說,這兩年加入外送員行列的人各個年齡層都有。

近年來,二手衣物也漸受歡迎。位處特拉維夫Ramat Aviv區、由「錫安主義國際婦女組織」(WIZO)經營的非營利二手店,這兩年在疫情衝擊下,生意反而變得興隆,主要原因是經濟考量和環保意識的提升。

200萬人貧困線上掙扎 民間慈善參與也增長

根據以色列國民保險局今年初公布的數據,將近200萬人口處於貧困門檻以下,占總人口近23%,比疫情前增加7%,同時生活水準也跟著降低4.4%。由於薪資沒跟著物價成長,許多家庭成了「貧困中產階級」。

總部位於特拉維夫的非政府組織Lasova,除了運作13個遊民收容所、21所為邊緣青少年設立的活動中心外,還有三家免費供餐的Soup Kitchen餐廳,工作人員都是志工或是被判社區服務的輕罪犯。

Lasova副執行長李卡(Nira Lipka)表示,特拉維夫的Soup Kitchen在疫情前每天提供200~300份餐點給獨居老人、陷於困境民眾、遊民等。疫情爆發後,每天平均供餐800~1,000份,接受供餐者有愈來愈多新臉孔,家庭和年輕人也增多。

以色列最家喻戶曉的慈善機構是Latet,取自希伯來語「給予」的意思,1996年由法國移民到以色列的達蒙(Gilles Darmon)成立,致力於減少貧困和促進更公正的社會。Latet營運全國領先的食物銀行(Food Bank)並與180個社區團體合作,每月向6萬個家庭和1,000位大屠殺倖存者提供援助。

疫情期間,Latet發揮了重要角色,除應對突增的大量需求,也見證以色列公民社會的團結力量。達蒙表示,Latet的規模在疫情期間擴大兩倍。這場全球性危機,一方面讓需要援助的人數增加,另一方面也讓以色列社會覺醒,參與慈善志工和捐獻也不斷提高。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