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詩進入生活」管理員在公園放置櫃子,意外釣出滿街詩人

舊金山公園管理員阿曼達,決定把疫情期間培養的新嗜好——寫詩與自己的工作結合,在公園擺放了「詩的交換櫃」,意外收穫了當地居民的踴躍投稿。

文章插圖

寫一首詩,換一首詩

去年年底,任職於美國舊金山公園管理處(The San Francisco Recreation and Park Department)的阿曼達・巴洛斯(Amanda Barrows)開始在轄區公園內放置她的交換櫃。其實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床頭櫃,由同事慷慨提供,上層的兩個小抽屜,分別放紙筆以及寫好的詩句,下層有個開了小洞的紙箱。

阿曼達將它放在公園任意一處,附上一個小指示牌:「寫一首詩,換一首詩。」(Take a poem, leave a poem.)

收到超過百首詩

路過公園,寫下所思,投遞在床頭櫃的紙箱裡,並從抽屜帶回一首詩。

阿曼達自己也沒料到,這個簡單的想法,竟然讓她的交換櫃在短短一個月裡,塞滿了超過一百首詩句。「我真的好喜歡看到不同人的手寫詩,以及他們所分享的個人心情,」阿曼達說,「回收詩句的時候,我都深深感激、畢恭畢敬地『開箱』,好像每天都是聖誕節。」

Vultures circle over the terrain,
waiting for hawks
who question their reign.

——Josie Blair, 9

Poetry for the People(@ccsf_p4p)分享的貼文

▲9歲的Josie Blair於床頭櫃分享的詩作。

發揮創意「讓詩進入生活」

30歲的阿曼達一直有個作家夢,疫情期間她開始參加寫詩工作坊,之後也報名了舊金山城市學院頗富盛名的詩文課程(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s Poetry for the People class.),持續尋求靈感、保持創作習慣。

這門課程的最後一項作業是一個名叫「還詩於民」(bring poetry into the community)的實際行動,鼓勵學生們自己發揮創意「讓詩句進入生活」。這項作業自1975年持續至今,已成為該詩文課程的傳統。

遲遲想不到好方法的阿曼達,突然靈機一動,決定把生活中兩個重要元素:「公園」與「詩」相互結合,也讓她的兩種身份合而為一。

在同事的鼓勵和贊助下,她得到了一個二手床頭櫃,仿效類似舊金山隨處可見的「街頭圖書館」模式來交換詩句。她找來朋友一起寫詩,準備放在抽屜裡發送給大家,並且規劃「每四天換一個公園」的巡迴路徑。

Poetry for the People(@ccsf_p4p)分享的貼文

「我每天都在公園,我每天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們在公園活動。」舊金山公園管理處負責管轄該市220座公園,身為公園管理員的阿曼達說:「居民從家裡出來,平均步行10分鐘就能碰到一個公園。」她想,公園應可以成為藝術媒介,觸及多數社區民眾,同時,她也希望讓人們意識到:「寫詩,其實沒那麼恐怖啦。」

人們需要詩,現在的人更需要

有些人寫下喜愛的詩,期望與他人分享;有些明顯是孩子們的信手練習,令她為之振奮的是,其中有超過七成是路人們的原創詩句,也有許多以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詩。阿曼達將蒐集到的手寫詩作,分享在社群平台上:

Love deeply,
and with open arms.
For there is no greater pain
and heartache,
than regret.

Poetry for the People(@ccsf_p4p)分享的貼文

「人們需要詩,現在的人更需要。」擔任詩作課程導師的蘿拉・穆勒(Laura Muller)如是說。

參與該課程的學生也勇於嘗試各種實驗,有人用粉筆在人行道上撰寫詩句,或是將詩文偽裝成停車票券散佈發送。「從舊金山到華盛頓特區,以及所有其他地方。」蘿拉期待這些行動能刺激更多人創意思考,啟動自己的藝術實驗,將詩句帶入社區。

屬於詩的老派浪漫

另一位客座講師拉斯弗・林克斯(Lunsford Lynx)特別喜歡阿曼達交換櫃中的某種「老派」氣氛,這種手寫、交換的概念,正與現今高度科技化的一切相呼應,「這其實是一種邀請,歡迎大家慢下來、親身參與,以一種或許已經不太尋常的方式,彼此互動。」

 阿曼達對於人們的熱烈反應受寵若驚,也著手規劃進一步的互動方式,她期待這會成為一個「屬於整個社區、屬於我們所有人的計畫。」

然而,就在《華盛頓郵報》報導推出的隔天,這個詩的交換櫃就意外失蹤了。

Poetry for the People(@ccsf_p4p)分享的貼文

或許,有人真的很需要詩,需要很多詩;阿曼達也需要更多交換櫃,讓人們用詩填補這失落的美好。

街頭圖書館 讓書遇見更多讀者

 啟發阿曼達的「街頭圖書館」(Little Free Library),則是在舊金山各社區街角、公園、車站等公共空間,放置一個小書櫃,通常可容納約20本類型不一、風格不拘的書籍,同時具備換書、捐書、讀書的多重功能,完全免費、全年無休,且由人們自發行動,通常也由社區居民們自行維護。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0123

這一切源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一位教師陶德・鮑爾(Todd Bol)。

2009年,陶德在老家門口用車庫的廢棄木條搭建了一個小書架,在裡面放置書籍,提供鄰居孩童們取用。之後,他做了更多書櫃,去了更多地方,把書交到更多人手上,計畫也越來越大。目前登記在非營利組織「街頭圖書館」裡的小書櫃,已經超過15萬座,遍佈全球一百多個國家。

▲愛讀書的比爾蓋茲也響應活動,讓自己讀過的書傳到更多人手上。

不論規模多大,「街頭圖書館」(Little Free Library)初衷始終簡單如一,幫助社區的行動很簡單,陶德說:「就從一個孩子、一本書開始。」

從去年開始,該組織也持續鼓勵各地社群,在書櫃放置具備多元價值與觀點的書籍。在舊金山、奧克蘭等書櫃數量繁多的美國西岸城市,也嘗試與出版社合作,引進2000本來自非裔、拉丁裔、亞裔族群及LGBTQ+社群的推薦書目。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