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泊爾開始的閱讀習慣
佩爾策在底特律(Detroit)長大,家境並不優渥。他的父親曾是酗酒者,他自己則是家中第一位上大學的人。雖然在高中幾乎墊底畢業,但他始終保有旺盛的好奇心。加入海軍陸戰隊、就讀神學院後,他選擇離開修道生活,加入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開啟另一段人生。
1962年,佩爾策參加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擔任志工被派往尼泊爾,在當地教授英文。那裡的志工圖書館大約有150本平裝書,他在完成教學工作後,總會翻閱其中的一本打發時間。第一本讀的,是艾倫.穆爾墨德(Alan Moorehead)的《藍色尼羅河》(The Blue Nile),而那本書的紀錄,就寫在一張翻譯尼泊爾語常用表達的講義背面。或許當時他還沒想到,這個簡單的紀錄,會一路延續到2023年,累積成一份長達百頁、橫跨60年的手寫書單。
很快地,他就讀完了辛克萊・路易士(Sinclair Lewis)的《巴比特》(Babbitt)、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白鯨記》(Moby Dick),還有美國醫生、細菌學家漢斯.津瑟 (Hans Zinsser)撰寫的《老鼠、蝨子與歷史》(Rats, Lice and History)。從那時起,他建立了記錄書單的習慣,並延續至今。
是書單,也是回憶與生活銘刻
離開和平工作團後,回國、成家立業,佩爾策仍持續閱讀。他的書單中,紀錄了他每一段人生重要時刻的陪伴讀物。
1972年,大女兒馬西(Marci Pelzer)出生時,他在產房外的候診室讀的是《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1974年,兒子約翰(John Pelzer)出生時,他正翻閱《總統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
佩爾策的閱讀光譜廣泛,從古希臘悲劇作家如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到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的幾何學都有涉獵——雖然他也坦白說,對幾何學時「眼睛常常飄走」,實在記不得到底哪裡吸引了他。但,即便是讀來吃力的書,他也會努力逐字逐句走到最後一頁。雖然他覺得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讀起來是「純粹的折磨」;也對戴尼提及山達基教的創始人——L·羅恩·賀伯特 (L. Ron Hubbard)的科幻小說《Mission Earth》興趣缺缺,但他從不輕言放棄,一本書拿起來,總是會讀到最後一頁。
在生活經濟困頓時,他也堅持閱讀。在1980年代,佩爾策曾為了養家糊口擔任夜間保全,一邊工作一邊讀詹姆斯・米契納(James A. Michener)的短篇小說集《南太平洋故事集》(Tales of the South Pacific)。
有趣的是,書單中並未出現聖經,儘管他據說讀了十多遍。兒子約翰笑說,青少年時期的朋友總會好奇,為什麼他父親會在地下室邊讀聖經、邊喝著啤酒——這畫面也成了他記憶中,父親的獨特、饒富魅力的印象。
書,是他與家人之間的橋樑
對佩爾策而言,閱讀並非為了炫耀知識或達成目標,而是純粹的習慣與熱愛。他曾在2006年接受當地報紙訪問時提到自己一年約讀80本書;這些書多半來自圖書館,也成為他與家人的日常對話話題。
佩爾策對閱讀的熱情也影響了子女。他在女兒與兒子小時候唸英國奇幻小說家查理.亞當斯(Richard George Adams)的《瓦特希普高原》(Watership Down)給他們聽,並將家中兔子名為「Rabbitski」。馬西上高中時,佩爾策時常與她討論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在她成年後,父女二人一起讀了《歐巴馬傳》(Barack Obama: The Story),並互相交流感想。這些書本,構成家庭的共同記憶。
他的閱讀也影響了生活習慣。2021年,他讀完比爾・蓋茲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The Solutions We Have and the Breakthroughs We Need)後,決定在晚年轉向純素飲食。這些書不只填滿時間,也形塑了他的世界觀。
圖書館的滋養
佩爾策對圖書館有深厚感情,他的一生幾乎都和圖書館密不可分。不只是借書,他也曾擔任過公共圖書館的志工,後來在73歲高齡時,還每週固定到聖羅倫斯庇護中心(St. Lawrence Haven)當志工,幫忙發放食物給街友。馬西回憶道:「我們小時候幾乎都在圖書館兒童區的樹屋裡長大。」在佩爾策過世後,圖書館職員也在社群平台發文緬懷,也有許多人留言回憶這位總是笑容親切、對書籍熟稔、口袋名單豐富、熱愛分享的愛書人。
書單,是他留給世界的禮物
佩爾策在2023年視力退化後,無法繼續閱讀,這份長達60年的書單也正式封筆。2024年4月,太太瑪麗・盧(Mary Lou)過世後,他的健康迅速惡化。他最後的幾個月仍努力與家人相處,在陣亡將士紀念日時帶孫女去動物園,隔天卻突然倒下,之後幾度進出醫院,最終於7月1日離世。
厚厚一疊書單,是佩爾策的閱讀紀錄、生活日記,也是一位父親與子女之間共度的時光、對圖書館的深厚感情,以及對世界無止盡的好奇心。佩爾策辭世後,女兒馬西本來想在他的葬禮上分送這份書單,但礙於頁數超過百頁,無法印刷,於是改為數位化,建立網站 what-dan-read.com,讓所有人都可以瀏覽。網站公開的書單資料,除了書名外,還附上了佩爾策當年的閱讀年份。
哥倫布大都會圖書館(Columbus Metropolitan Library)得知後,也開始著手將這份書單數位化,甚至在分館設置展覽,展示佩爾策的閱讀旅程。圖書館執行長羅倫・哈根(Lauren Hagan)表示,希望能以這樣的方式紀念這位愛書的讀者。
Did you see this?Dan Pelzer, 92, read thousands of books—all from @@columbuslibrary (Ohio).His daughter found a handwritten list of every title since 1962.▫️Explore his handwritten reading log: https://t.co/MIxAjflAMI▫️Digital archive: https://t.co/4Rvx61Uaec pic.twitter.com/CSUooQyYol
他記下讀過的每一本書,書也陪他寫下人生
在訃聞中,佩爾策的家人寫道:
如果你想紀念丹,不妨讀一本精彩的書。
因為對他來說,書本不只是知識或娛樂——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也是他與家人、朋友、社區建立連結的語言。他離開了,但那份對閱讀的熱愛,透過書單與網站,還會繼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