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英國研究:莫內畫的印象派朦朧美,被證實是因為空污影響看不清!

打破大眾對於色彩的固有印象,強調不同的光線對物體顏色所造成的影響,莫內(Claude Monet)筆下的風景,讓「印象派」成為獨樹一格的畫風。

但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項新研究分析,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的畫作,風格獨特且具代表性的朦朧感畫風,很有可能只是畫出空氣汙染造成的霧霾

文章插圖

莫內的情書,都在抱怨天氣

1900年,莫內來到英國倫敦,他佇立在聖托馬斯醫院 (St Thomas's Hospital)的陽台,遙望英國國會大廈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為其繪製多幅素描。在這段期間,他寫信給妻子艾莉絲奧契德(Alice Hoschede),信中對當時的天氣也多有著墨:

文章插圖

工業革命雖然改善近代的生活,但大量焦炭燃料的使用及蒸氣動力的普及,釋放了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污染物質,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倫敦和巴黎的生活,甚至是天空的顏色。

這樣的改變在英國特別明顯,19世紀初,煤炭大量投入機器生產,短短半個世紀,英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佔全世界的一半,倫敦則佔英國排放量的10%。

1889年至1905年間,莫內旅居英國,因受到倫敦濃霧的獨特景觀吸引,繪製了將近一百多幅霧裡的國會大廈、滑鐵盧橋(Waterloo Bridge)和查令十字橋(Charing Cross Bridge)。倫敦多變的天氣,也帶給莫內許多創作靈感。莫內寫給妻子的信也曾多次提到(參考上圖),當「爐火」點燃後,原本萬里無雲的天空就會出現開始薄霧。

文章插圖

英國工業革命期間「煙霧瀰漫」的出現,是因為大量的煤炭汙染物排放,導致空氣中懸浮微粒(氣溶膠)過多,散射了大部分的光線,而產生了霾害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研究便指出:倫敦糟糕的空氣污染,可能正是影響以莫內為首的印象派畫家,作品風格之所以充滿朦朧美的原因。

越朦朧的畫作,空氣越糟

該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最多產的畫家威廉·特納(William Turner)從1796年到1850年的60幅畫,以及莫內1864年到 1901年的38幅畫,運用數學模型測量畫作中的對比,當對比度越低代表能見度越低、空氣品質越不佳;而畫作中「白色」越鮮明,代表霧霾的狀況越嚴重。

文章插圖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化造成的空氣汙染越嚴重,特納和莫內當時肉眼所見,盡是空氣污染嚴重的景色,而他們筆下的天空也變得更加朦朧,描繪出來的色調和輪廓不如以往來得銳利清晰。

回顧特納早期的作品,其筆觸相對銳利,例如1817年《Raby Castle, the Seat of the Earl of Darlington》可以明顯看到遠方的風景;但1844的《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朦朧的天空占據整幅畫作,短短30年間,英國的二氧化硫排量已增加一倍多。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印象派,其實是空氣汙染的現實主義

該團隊還分析了能見度,即可清楚看到物體的距離。他們發現,在1830年之前,特納畫作平均能見度為25公里,但是在1830年之後下降到10公里;莫內筆下數幅《查令十字橋》中,估計可看到最遠物體的距離,僅僅只有1公里。

哈佛大學氣候科學家彼得·惠伯斯(Peter Huybers)表示:

「印象派常被拿來與現實主義做比較,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莫內和特納的印象派作品其實也捕捉到了現實。甚至可以說,莫內和特納反而真實的畫出,光線是如何穿過煙霧和雲層。」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特納和莫內可能只是剛好在那段時間轉換畫風。但此團隊也考察了其他19世紀畫家的幾幅畫作——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的六幅作品、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的七幅作品、卡米爾·皮薩羅(Camille Pissarro)的四幅和貝爾特·莫裡索(Berthe Morisot)。

分析報告中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隨著空氣汙染的增加,畫作的能見度都降低了。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大氣科學家歐布萊特(Anna Lea Albright)表示:「即使發生在不同時間點,但是當藝術家,身處在類似的環境條件下時,他們仍會以極為相似的風格繪畫,。」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理組不懂文組的朦朧?

但是,也有人對這個研究結論持反對意見,認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完全沒有考慮到畫家的個人因素。

青年時期的莫內,創作以明亮溫暖的色彩和光線,融入人物風景畫的題材。但隨著第一任妻子卡蜜兒罹患癌症病逝後,轉而專注於風景畫,色調不僅轉為灰暗,筆觸也少了輕盈柔媚的活力。

另一點則是,莫內晚年患上白內障,因視覺感官上的變化改變了他看到的世界。在完成在《國會大廈》和《查令十字橋》後不久,莫內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及長子相繼逝世。在工作及情緒的心力交瘁下,1912年莫內被診斷出白內障,核性白內障會吸光和淡化色彩,眼中世界呈偏紅黃色,也影響了莫內畫作上顏色的使用。

最有力的證明莫過於,莫內早在1872 年就畫出了印象派的代表——《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將印象派的畫風歸因於「空氣汙染」,對於藝術愛好者而言,這或許是科學研究的狹隘。

文章插圖

我的畫與什麼有關,一點都不重要

描繪環境變化的畫作,其實並不少見。一些氣象學家認為,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最著名的畫作《吶喊》,畫面上紅色的背景,其實畫出了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Krakatau)爆發的極地平流層雲;而梵谷(Vincent van Gogh)畫出《初升的月亮》(Moon-rise)的時間,極有可能是1889年7月13日晚上9點08分;特納1815年畫出一系列的《日落》背景之所以非常鮮紅,是因為當時坦博拉火山(Gunung Tambora)爆發後,空氣中產生的懸浮粒子進入平流層後,導致歐洲各地多年來的日落,都比以往來更加鮮紅。

19世紀,英國首位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曾如此評價特納:「如果我年輕時的天氣像現在這樣,或許我就寫不出像《現代繪畫》(Modern Painters)這樣的書。」

對於藝術家來說,倫敦的濃霧帶給他們創作上的靈感,過去也有許多評論指出,空氣汙染改變了藝術家看世界的方式。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主張,這項報告主要分析目的是「畫家是如何在畫布上捕捉,人為造成的環境變化」,並提出科學和藝術之間的關係也比多數人想像中來得緊密。藝術家從生活汲取靈感,雖然彼此的風格不同,但環境的改變,也影響藝術家們如何用藝術,呈現自己所處的世界。

1901年,莫內回到了法國,繼續用他在倫敦的記憶,甚至是照片創作倫敦系列。藝術品經銷商保羅·杜蘭-瑞爾(Durand-Ruel)曾批評莫內的做法,但莫內也只回以:「我的畫是否來自大自然,這與任何人無關,也不重要。結果就是一切。」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