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收不了的線
安妮(Annie Gatewood)與姐姐盯著兩件毛衣,手足無措。毛衣是她們的母親凱倫(Karen Sturges)生前預計要親手製作,送給五位孫子的禮物。但,命運對凱倫有其他的安排——她被診斷出淋巴癌,只來得及織完三件毛衣便去世了。凱倫留下的兩件未完成品似乎只能徒增姐妹倆的悲傷,因為她們沒有傳承到母親的手藝,對針線活一竅不通。
時間來到喪母一年後的夏天,安妮遇到了莎拉(Sarah deDoes),她與安妮同樣住在美國緬因州,並願意為安妮編織母親未完成的禮物。
被收起來的毛衣像種子,在經歷寒冬與暖春的等待後,似乎也有了茁壯的力量。莎拉的巧手不僅編織了毛衣,也補了姐妹心中因母親與毛衣而留下的空缺。看著潔白毛衣上那幾隻小小的貓頭鷹,安妮的眼淚就撲簌簌地掉了下來。
Masey Kaplan / Jen Simonic(@thelooseendsproject)分享的貼文
因為這次的經驗,莎拉也開始為自己的下下一代製作衣服。即使自己年事已高,她也不擔心自己可能會來不及親手縫完禮物。如果時間真的那麼無情,她也很篤定,有人會溫暖地接過她手中的針線,為她的愛好好地作結。
安妮與莎拉如何能夠那麼幸運地遇上彼此呢?這背後的功臣是安妮的友人梅西(Masey Kaplan),以及她所運營的「未竟之事」(Loose Ends)。
穿針引線 接起親人遺留的線頭
梅西與另一位創辦人——珍(Jen Simonic)所開辦的「未竟之事」,是一個替未完成的針織品找到自願針織者的媒合平台。當親人去世,卻留下未完成的針線活,人們就能在此平台上發起計畫,擔任計畫委託人(project holder),而梅西與珍就會透過「未竟之事」平台,居中穿針引線,替委託人找到稱為「完成者」(finisher)的志工編織者。
Masey Kaplan / Jen Simonic(@thelooseendsproject)分享的貼文
「未竟之事」是個完全免費的平台。在開辦初期,計畫委託人唯一需要支付的成本是來回寄送針織品的運費。但因為「未竟之事」的名氣越來越響亮,越來越多志工登記成為完成者,計畫的委託人與完成者雙方皆在同一座城市的機率也變高了,計畫委託人甚至可能不用支付運費。
時至今日,「未竟之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與澳洲等23個國家都有使用者,完成者也遍及全球。
梅西與珍分享,她們之所以會開辦「未竟之事」,是因為作為擁有豐富經驗的針織者,她們時常會收到各方親友的委託,希望她們協助縫完已故親人所留下的未完成品。安妮便是其中之一。在籌備「未竟之事」的期間,梅西剛好得知安妮為了母親所留下的毛衣而苦惱的事,於是她順手推舟,讓安妮與莎拉配對成為委託人與完成者,她們也因此開啟了平台的試營運。
不只一方受惠 完成者也縫補了心的缺口
表面上,「未竟之事」的受惠者似乎只有計畫委託人,但實際上,完成者的收穫似乎也不少。
尤金妮亞(Eugenia Opuda)在聽到「未竟之事」所肩負的任務後,很快就登記成為完成者。十幾年前,她的母親也去世了,當時的她同樣只能手足無措地看著母親留下的未完成品。因此,對於親人離世時,那種面對遺物的無力感,她特別能感同身受。
她所配對到的第一個案子恰好也是一名母親所留下的被子。委託人是喪母的三個孩子,他們有個請求:即使母親的針鉤得不完美,仍希望可以盡量保留母親經手過的部分。於是,尤金妮亞在被子上做了一個小小的記號,讓發起人可以輕鬆地辨識出哪些地方是她的手藝,哪些部分又是他們母親的成品。
在這件被子完成後,尤金妮亞希望委託人可以知道他們的母親有多愛他們。而,她不僅完善了委託人與母親的愛,十幾年前自己經歷喪母時所感受到的傷口與空洞,也一針一線地補上了。
Masey Kaplan / Jen Simonic(@thelooseendsproject)分享的貼文
生命中必經之痛 未竟之事背後的推力
珍認為,喪失親人是生命中的必經之痛。不論人們的信仰、國族、年紀、性別為何,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離或迴避這份苦難。但也因為這種普世性,所以「未竟之事」平台上才會有那麼多不計時間與金錢成本的完成者願意挺身而出,幫助計畫委託人縫上裂痕。
「未竟之事」的兩位創辦人——梅西與珍表示,希望未來有更多發起人可以使用這個平台,或許這意味著,有了越來越多人伸出援手,也可以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表達自己的哀傷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