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時間不花錢的跨國服務、專業互助
在緬甸當了十年的比丘尼,後來還俗並移居馬來西亞的卡羅・桑旺(Coral Sunone)覺得自己需要一位「造型導師」提供穿搭建議。可是,該去哪裡找專業的時尚人士幫忙呢?在經濟條件不算寬裕的情況下,如何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提點呢?
於是,她登入了號稱是「網路時代的時間銀行」——時間共和國(TimeRepublik)網站,提出她的需要,向全世界網民尋求協助。來自紐約的造型師與服裝設計師切瑞希・庫莉森(Cherish Cullison)回應了卡羅的貼文,兩人透過ZOOM視訊完成造型指導服務,更因此成為朋友;之後,卡羅也以自己過往於寺廟修行的經驗,回報「冥想課程」彼此互助。
以時間來交換,用勞務換取勞務
在這個「時間等於金錢」、「沒錢就萬萬不能」的現代社會,我們每天以工作時數換取酬勞,斤斤計較那只差幾分鐘的打卡時間,暗自盤算著多一天少一天的連續假期;時間銀行幾乎反其道而行,不靠金錢衡量專業價值,而是用時間為單位以物易物,以勞務換取勞務。
2012年時間共和國(TimeRepublik)於瑞士成立,如今已在紐約設立公司。在這個時間銀行裡,每一位用戶都可以在上面發表「請求」,根據勞務內容不同,必須付出不同數量的「時間幣」(TimeCoins)——每1塊時間幣大約等於15分鐘。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找人一起搬沙發、搬運過程需要半小時,那麼你可以提供2塊時間幣,看看有沒有人要來幫忙。反之,賺取時間幣的方式就是去報名參與這些勞務,幫助別人完成任務。
Time Rich (adj.) - When you’ve accumulated so many TimeCoins by helping people and inviting your friends to join TimeRepublik that you can get all of the help you need. #timerich #TimeCoins #time pic.twitter.com/0tdvmbLZ8m
舊概念有新方法,網路時代的平等合作
其實,時間銀行並不是新的想法,早在1827年,美國思想家約書亞・華倫(Josiah Warren)便試圖改良紡織大亨羅伯・歐文(Robert Owen)此前實驗告終的合作社制度,創建了「辛辛那提時間商店」(Cincinnati Time Store)。他所提出的辦法即是:協助勞務可獲得「勞動票」(labor notes)證明,並可用此票券在時間商店換取商品。而後,他也將理想宣揚至倫敦與格拉斯哥(Glasgow),促成其他可收取票券的商家、建立可存儲勞動票的銀行。
而網路,則讓「時間銀行」進入了新一章。
如今,TimeRepublik上面多得是像卡羅和切瑞希那樣可以「跨國」完成的互助請求;因應時代變化,也出現了許多幾乎不受地域限制的任務:建一個簡單的網站、幫忙設計店家商標、社群操作策略發想、居家室內設計建議等。
線上討論也是網路平台的重要功能,以15分鐘為單位的勞務交換,完成度或許不可能太高,但網站鼓勵人們透過對話直接進行商議,彼此討論出適宜的「時間幣」交換數量;或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對症下藥提供指點與解說——有時候,專業人士簡單的幾個建議、指個方向,可能都比自己摸索老半天更有效率。
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藉由無償工作提升自信
英國Timebanking UK 網站則提供社區與地方組織一個能夠建立自己「時間銀行」的平台。他們特別著重「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的理念:認為互助行動不僅有益於提升個人自信,更能促進小型組織、地方商家,資源共享、擴展版圖、提升能見度與減少開銷等種種好處。
Timebanking UK 的執行長莎拉・博德(Sarah Bird)說,時間銀行雖然無法取代專業服務或政府計劃,卻有機會鼓勵更多人加入「志工」行列,「對於許多長期失業的人而言,時間銀行可能成為他們前往參與志願工作、參加技能訓練之前,所踏出的第一步。」同時,英國勞動部——就業與退休金事業部(DWP)也已認可求職者把自己在Timebanking UK投入的時數與服務內容,加入個人履歷之中,以此增進就業機會。
另一個以威爾斯(Wales)首府卡地夫(Cardiff,威爾斯語Caerdydd)為根據地的時間銀行——Tempo Time Credits,目標在於加強居住者與社區的互動關係。人們自願提供勞務所得到的「點數」,並非用於換取其他人的服務,而是能夠在當地商家如健身房、電影院、小吃店使用。他們與各地方政府的合作項目,往往具有特定目的,例如針對高齡者孤獨問題較嚴重的社區,或是人均收入較低的地區。希望藉由時間銀行制度,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改善人們的身心狀態,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